
(1). 释迦牟尼 的姓。一译 乔答摩 (Gautama)。亦作佛的代称。 宋 陆游 《苦贫》诗:“此穷正坐清狂尔,莫向 瞿曇 问宿因。”《辽史·礼志六》:“ 悉达太子 者,西域 净梵王 子,姓 瞿曇 氏,名 释迦牟尼 。以其觉性,称之曰‘佛’。”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这花呵,不学他 瞿曇 对 迦叶 糊涂笑捻,谩劳他诸天女访 维摩 撒漫飞旋。”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但是, 瞿昙 (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
(2).借指和尚。 明 张煌言 《过仙洞访石田出荔枝为供》诗:“君自瞿曇我自客,相逢疑是 岭 南时。” 清 方文 《水月庵同盛伯含宿兼呈退谷师》诗:“湖上相逢如梦寐,风前一笑两瞿曇。”
“瞿昙”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主要与佛教文化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释迦牟尼的姓氏
瞿昙(梵语:Gautama,巴利语:Gotama)是古印度刹帝利种姓中的一脉,源自太古时代的瞿昙仙人,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本姓。其音译变体包括“乔答摩”“瞿答摩”等,意译为“地最胜”“泥土”或“灭恶”,象征该种姓的尊贵地位。
佛的代称
因释迦牟尼佛的姓氏为瞿昙,后世常以“瞿昙”代指佛陀或佛教相关事物,如“瞿昙聃”指代佛与道教的融合。
借指和尚
在文学作品中,“瞿昙”也用于泛指出家人,如明代张煌言的诗句“君自瞿曇我自客”。
佛教人物的代称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教首位比丘尼)被称为“瞿昙弥”(Gautamī),即瞿昙姓氏的女性形式。
成语中的特殊用法
在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瞿昙”被引申为“忧虑不安”的象征,形容人心不定。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瞿昙作为佛教文化符号,常见于历史文献与艺术创作。例如青海瞿昙寺的回廊壁画,即以佛传故事为主题,展现了该词在宗教艺术中的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佛教经典或相关历史研究文献。
《瞿昙》(qú tá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苦苦思念”。这个词源自佛教,表示对佛法的渴望和追求。
《瞿昙》的拆分部首是目(mù),它属于目的部首。它共有14个笔画,属于中等复杂的字。
《瞿昙》的繁体字形为「瞿曇」,其中「瞿」的繁体形为「瞿」,「昙」的繁体形为「曇」。
在古时候,「瞿昙」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具体的古代写法有待进一步调查。
他因思念女友而瞿昙不已。
对于佛法的追求,他内心瞿昙。
组词:
瞿然(qú rán):形容非常惊讶的样子。
昙花(tán huā):一种只开一夜的花朵,喻指短暂的美好。
近义词:
牵挂(qiān guà):形容思念和牵肠挂肚、挂念不已。
思念(sī niàn):念及、思及、惦记。
反义词:
释怀(shì huái):不再挂念,放下牵挂或情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