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决断疑难。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劌,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权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决断疑难问题,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权”(权衡、决断)和“疑”(疑难、疑惑)组成,字面意义指通过权衡分析来解决复杂问题。例如, 和均指出其核心含义为“谓决断疑难”,强调对复杂情况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体别》:“柔顺之人……难与权疑。”。此处指性格柔顺者虽能遵循常规,却难以胜任需要决断疑难的任务,侧面反映“权疑”对能力的要求较高。
延伸语境
宋代华镇的诗句“造化机权疑未公”()中,“权疑”被用于描述自然规律的不可测性,虽与原意略有差异,但仍保留了“权衡疑难”的意涵,体现词汇的灵活性。
相关字义补充
“权疑”多用于形容处理棘手问题的决断力,属较为生僻的古语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深入理解,可参考《人物志》原文及历代注解。
权疑(Quán yí)是一个汉字词汇,由“权”和“疑”两个字组成。它也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其中“权”是“木”字旁,“疑”是“疒”字旁。根据《康熙字典》,它的笔画数目为11画。
“权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汉语中,“权”表示权力、权威,表达的是拥有统治力或支配能力的概念。而“疑”则指怀疑、犹疑,表示心中有疑惑、不确定的态度。因此,“权疑”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表示人们对权力持怀疑态度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权疑”保持了相同的意思,只是字形稍有不同。在繁体中,“权”字的上方多出了一个“里”字旁,而“疑”字则在右边多了一个“言”字旁。
古时候“权疑”这个词的写法也有一些变化。在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文献将“权疑”合并成一个字写作“权疑”,也有将“权”和“疑”分开写作“权疑”的。这反映了古代对于“权疑”的认识与表达方式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
以下是一些使用“权疑”的例句:
他对公司高层的决策持有一定的权疑。
面对这个问题,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丝权疑。
科学家们不停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以驱散对于新发现的权疑。
权谋、权威、疑虑、怀疑、疑问、权力、权益。
怀疑、疑虑、猜疑、犹豫。
相信、确信、肯定、信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