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龟兹伎的意思、龟兹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龟兹伎的解释

(1).乐舞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絃、横笛、笙、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曇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鈸二。舞者四人。”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 龟兹 伎,玉笛非关 于闐 工。”

(2).指擅长 龟兹 乐舞的歌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龟兹伎是古代中国对源自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乐舞艺术的专称,特指隋唐时期宫廷乐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词源与定义

“龟兹”为古西域国名(梵语Kucina),汉译亦作“丘慈”“屈支”等;“伎”指乐舞表演技艺。故“龟兹伎”即龟兹风格的乐舞形式,属唐代九部伎、十部伎之一。其音乐体系以琵琶、筚篥、羯鼓等西域乐器为主,舞蹈则以旋转迅疾、节奏鲜明为特色,如《旧唐书·音乐志》载:“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

二、艺术特征

  1. 乐器组合

    典型配置含五弦琵琶、竖箜篌、羯鼓、毛员鼓等,强调打击乐与弹拨乐的复合韵律。唐代杜佑《通典》记其“乐器多胡部,声调激越”,印证其独特的音响张力。

  2. 舞蹈风格

    舞者常着胡衫锦带,以急速旋转(“急转如风”)和腾踏动作为主,兼具柔韧与刚健之美。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伎乐飞天”形象可佐证其舞姿形态。

三、历史影响

龟兹伎自北魏传入中原,至隋唐成为宫廷燕乐核心。隋文帝设“七部乐”时将其列为专部,唐太宗扩充为十部乐,奠定中西乐舞融合范式。其乐曲结构(如“歌曲”“解曲”“舞曲”三段式)深刻影响了唐宋大曲的发展。日本正仓院现存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即为龟兹乐东传的实物例证。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音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杜佑《通典·乐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3. 新疆龟兹研究院《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图像研究》
  4.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大象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龟兹伎”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1.基本定义

2.发音与词源

3.乐舞构成

4.文化与文学影响

5.现代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龟兹伎的历史细节或相关文献,可参考《新唐书·礼乐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悖骜表微残妆嶒峻插架缠绕孱拙超籍嗤黜崇构传扬楚贰纯阳慈育雕悍恩德如山趺读好色黑纱圜魄鹘仑吞枣伽黎坚操讲散焦然京八寸捐项拒折客气壏埮劳民动衆老土龙精胪人妙迹觅食品笛乾暴傔仆窍穴齐天大圣全一若隐若现濡如三大生期十恶五逆石履师锡署名书襻宿夕歪曲瓦垄子玮态未足轻重闻妇武録险辟戏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