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狡诈。《史记·张仪列传赞》:“夫 张仪 之行事甚於 苏秦 ……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明史·徐有贞传》:“此议南迁 徐珵 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 清 刘大櫆 《书<战国策>后》:“下逮七国,诈谋剧而倾危之士起。”
(2).指险诈的人。 唐 杜甫 《石笋行》:“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3).倾覆;倾侧危险。 汉 贾谊 《新书·过秦下》:“借使 秦王 论上世之事,并 殷 周 之迹,以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周书·于谨传》:“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 清 方苞 《跋石斋黄公手札》:“ 庄烈愍帝 嗣位於国势倾危之日。”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一个严重的神国倾危的预警,突现于他的心上。”
(4).倾斜欲倒。 宋 李澄叟 《画山水诀》:“山高峻无使倾危,水深远勿教穷涸。”
“倾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现代常用义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
一、现代常用义:倾斜而危险(多指建筑物或地势)
指物体因倾斜而处于不稳固、可能倒塌或引发事故的状态。
引用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65页)明确将“倾危”释义为“倾斜而危险”,如“倾危的古塔”“倾危的悬崖”。
示例:
二、古代汉语义:狡诈,险恶
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为,意指奸诈、阴险,惯于用不正当手段害人。
引用参考:
示例(古籍):
总结与用法提示:
“倾危”是一个文言色彩较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狡诈险诈
指人的品性阴险狡诈,或代指这类人。如《史记·张仪列传》评张仪“真倾危之士”,《明史》称徐有贞“为人倾危”,均含贬义色彩。
倾覆危险
形容国家或局势处于崩溃边缘。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国家倾危”,《周书》载“帝室倾危”,均指政权或社会面临重大危机。
物理倾斜
字面指物体倾斜欲倒的状态。如《礼记》注疏中“行险以徼幸”的引申用法,描述具体物体的不稳定性。
抽象危机
扩展至个人或集体的潜在风险,如《满庭芳》中“生喜亡悲,虚劳尘世”的哲学化表达。
词源特点:“倾”本义为倾斜,“危”指危险,组合后兼具物理与抽象双重含义。该词常见于史书典籍(如《史记》《三国演义》),现代汉语使用较少,多用于书面或特定语境。
奥隅白意傍顾板牙八威北九州伯理玺天德厂规钞贼车门冲锋舟吹毛利刃辞愬窜屏翠粒點兵房考反上飞浮扶路感官厚貌深情会场火后扈圣贱工践跖脚丫阶台惊虑郡斋狙慝跨鞋廉制临柴罗纹孖舲艇媚上木竹辗轹奴胎飘拂痞里痞气前程远大清闲自在侵齧穷悟齐整权署容标如醉如梦觞政使风爽缪燧人天空海阔晚莟无理式小主行百里者半于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