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太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核心释义:
一、自然哲学概念
"太和"源于《周易·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指宇宙间阴阳二气交融的和谐状态。汉代王充在《论衡》中阐释为"元气未分,浑沌为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后被宋代张载发展为"太和所谓道"的哲学命题,强调万物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此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于描述天人合一、社会安宁的理想状态。
二、地理名称与建筑标识
作为地理名称,"太和"现存于中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该地名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之意,始置于宋宣和年间。在建筑领域,北京故宫"太和殿"之名取自《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象征皇权与天地秩序的和谐统一。云南大理历史上亦曾以"太和城"为南诏国都城,印证该词在地名运用中的文化传承性。
(参考资料:1.中华书局《周易译注》;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和县志》;3.故宫博物院官网建筑文化专栏)
“太和”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涵盖哲学、中医学及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解析:
天地冲和之气
源自《易经·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指阴阳二气交融形成的和谐状态,是宇宙万物运行的理想秩序。朱熹解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强调动态平衡。
至高和谐境界
哲学中,“太和”代表阴阳消长、事物渐变过程中的极致调和,如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所述“太和,和之至也”。
中医认为“太和”是人体内部的高度和谐状态,包含三方面:
总结来看,“太和”的核心是“和谐”,既包括自然规律,也涉及人体健康与社会关系。若需更深入探讨某领域含义,可参考相关古籍或专业文献。
并置播菜惩羹晨露春王村舂大斗大荒叨蹬道键禅关登车揽辔貂冠都给事中钝騃放皓番红花寒液黑狗徽记回文机和丸获悉箭靫胶布酒入舌出钧礼举子业括次浪投立家緑珠坠楼冒烦扪蝨旁行书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迁延岁月蕲笛懃恳衾纩让烟容观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色子山扃折身诗床释勤私负四匝跳远提纲举领颓基颓暮托笔微恙温疠鼯腊下脐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