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和的意思、太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和的解释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太和”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涵盖哲学、中医学及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哲学与宇宙观

  1. 天地冲和之气
    源自《易经·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指阴阳二气交融形成的和谐状态,是宇宙万物运行的理想秩序。朱熹解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强调动态平衡。

  2. 至高和谐境界
    哲学中,“太和”代表阴阳消长、事物渐变过程中的极致调和,如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所述“太和,和之至也”。


二、中医学概念

中医认为“太和”是人体内部的高度和谐状态,包含三方面:

  1. 阴阳平衡:阴阳相互依存制约,维持生理功能。
  2. 气血调和:气与血的生成、运行需协调,保障机体健康。
  3. 脏腑协调:各脏腑功能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平衡。

三、社会与人文含义

  1. 太平盛世
    如曹植《七启》中“太和之民”,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理想状态。
  2. 精神与心理
    指人的元气充沛、心境平和,如陆游诗句“莫为悲伤损太和”。
  3. 人际关系
    引申为和睦相处,如《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中“太和既融”的和谐描述。

四、其他延伸

总结来看,“太和”的核心是“和谐”,既包括自然规律,也涉及人体健康与社会关系。若需更深入探讨某领域含义,可参考相关古籍或专业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太和的意思

太和是一个词汇,意思是和平、宁静、和谐的状态。它表示人们的心境平和、社会安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太和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太和的拆分部首为太字的上半部分,即大。

太和的笔画数为11画。

太和的来源

太和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文化。易经将太和解释为对天地阴阳的和谐交融,以及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后来,太和一词逐渐进入日常生活,表示人们追求和谐、宁静的心境。

太和的繁体字

太和的繁体字为「太和」。

古时候太和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太和的表示稍有不同。其中,「太」字的上部分由「大」字写成,下部分以「人」字代替,整体构成「太和」。

太和的例句

1. 这个社区住户之间非常太和,关系融洽。

2. 他的心情总是太和愉悦的,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3. 在家人的陪伴下,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太和和谐。

太和的组词

1. 和谐太和

2. 太和殿(指古代宫殿中的主要大殿)

3. 和平太和(太和的近义词)

太和的近义词

和平、安宁、宁静、和谐、平和

太和的反义词

动荡、纷争、不和、不谐、不宁

别人正在浏览...

八厨罢断白虵冰管参场剗新衬搭棽钟打辫子诞得黨見到时候帝关鼎赐洞泄抖摔敦修怫悒梗断国丈杭庄寒小好箇嚎啸黄骠马欢心叫魂疾免静脉军兵楷隶狼狈万状朗讴了手炉篆马驼子名德磨砖作镜弄性尚气懦夫怕羞篇业撇罢披屋轻鸿亲军齐尚埽穴犂庭绅衿时谚适用酸赭擡揲淘潠庭落无底吴丝相嬗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