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涂归的意思、涂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涂归的解释

唐 制,诏敕若不便于执行,给事中得加以改动奏进,谓之“涂归”。《新唐书·百官志二》:“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駮正违失。詔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涂归,汉语词汇,指唐宋时期中央行政机构驳回不当诏敕的一种制度性程序。其核心含义与运作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涂:本义为抹去、修改。《说文解字》释“涂”为“泥也”,引申为删改文字(如“涂改”)。
    • 归:此处意为“退回”。《广雅·释言》载“归,返也”,指将文书返还发出者。

      二字组合即“抹去诏敕文字并退回”,体现对皇权的程序性制约。

  2. 制度定义

    唐代门下省官员若认为皇帝诏敕失当,可用黄笔涂改诏书文字(称“涂”),附驳正意见后返还中书省重拟(称“归”)。此制首载于《唐六典》:“凡制敕行下……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二、历史运作与文献佐证

  1. 唐代实践

    • 职能机构:门下省给事中执掌涂归权,如《新唐书·百官志》载:“给事中……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
    • 著名案例:唐太宗时,给事中魏徵多次涂归徭役征调诏书,迫使朝廷修改政令(《贞观政要·纳谏》)。
  2. 宋代沿革

    北宋延续此制,但改由中书舍人封还词头(诏书草案)。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宋敏求为知制诰,尝涂归李定除御史诏。”


三、学术权威解读

  1. 制度意义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指出:“涂归是唐代三省制下‘中书出令、门下封驳’的关键环节,体现官僚系统对皇权的理性约束。”

  2. 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大词典》释“涂归”为:“唐宋时封还皇帝失宜诏命,驳正臣下奏章。”(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版)


四、现代关联术语

台湾地区公文制度仍保留“涂销归返”概念,指上级机关对违法行政处分的撤销程序(参考《行政程序法》第117条),可视为古制的精神延续。


注:本文引用来源包括《说文解字》《唐六典》《新唐书》《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及现代学术著作,释义符合历史语境与语言学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涂归”是唐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机制,主要涉及对皇帝诏敕的审查与修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涂归是唐代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的一种权力。当皇帝发布的诏敕存在不便于执行或内容不合理时,给事中可对其进行修改或驳回,再重新奏请皇帝审阅。这一过程称为“涂归”。

2. 制度背景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若诏敕存在问题,门下省可行使“涂归”权,即直接涂改、批注后返还中书省,或驳回要求重新拟定,确保政令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3. 执行流程

4. 历史意义

涂归制度体现了唐代中央集权下的权力制衡,通过门下省的监督职能,减少决策失误,避免皇权过度集中。例如刘克庄在《念奴娇》中提到“奋涂归笔”,即借用此典故表达对不公政令的抵制。

参考资料

主要综合自汉典、历史文献《新唐书·百官志》及宋代诗词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右阿庾多背日性裨属瞋沮驰电吃麻栗子传示粗淡粗强飞矰粉红革灭隔肢广爱骨骼肌海内外含齿花白画诺坐啸会晤祸门禨鬼进长勑戒郎亢老莱服雷桐量识里仁率古蛮性子耐用碰面平陂阡陌棋功奇门遁甲青林客侵陵人为戎号山塘参横食医书背酸鸡田廪惕励投阁图报威望素著文溯阁无机可乘吴锦弦音遐俗鞋后跟斜靠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