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edge]
(2) 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畅通
疏导交通
疏导乘客
(3) 也比喻开导、打通人的思想
疏导思想
亦作“ 疏道 ”。1.清理水道,使之畅通。《后汉书·和帝纪》:“隄防沟渠,所以顺助地理,通利壅塞……刺史、二千石其随宜疏导。”《新唐书·薛平传》:“始, 河 溢 瓠子 ,东泛 滑 ,距城纔二里所。 平 按求故道出 黎阳 西南……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它地,疏道二十里,以釃水悍。”《朱子语类》卷二十:“正如疏导沟渠,初为物所壅蔽,才疏导得通,则水自流行。”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不察天地之气,不明水土之性,不考支干之形势,尚足语疏导、辨方略乎?”
(2).泛指疏通引导。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古方治暑无他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 *********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他以毕生的精力,把 中国 民族革命种种运动,疏导整理,溶解联合,以入于普遍的民众革命的正轨。”
疏导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水利工程术语
指通过人工干预使水流畅通。此义项源于古代治水实践,如《说文解字》中“疏”释为“通也”,“导”释为“引也”。《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疏导”定义为“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强调其物理层面的疏通功能。
引申义:社会管理与心理干预
在社会科学领域,该词引申为对人群、情绪或矛盾的引导化解。《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比喻引导思想、行为等向积极方向发展”的抽象含义。例如交通疏导指通过规则调度缓解拥堵,心理疏导则指通过沟通释放压力,这类用法常见于《心理学大辞典》等专业文献。
词源演变与构词逻辑
“疏”与“导”二字均含“疏通”义素,构成同义复词以强化动作效果。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在先秦文献中已用于描述沟渠修整,而“导”在《孟子》中即有“导其流通”的用例,二者结合后语义范围从治水扩展至抽象领域。
跨学科应用实例
在中医理论中,《黄帝内经》提出“疏导经络”的疗法;教育学领域则强调“疏导式教育”优于强制管教,此类应用体现了该词从具象到抽象的概念迁移过程。
“疏导”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应用场景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释:
物理层面的疏通
指清理淤塞的水道或阻塞的道路,使其恢复畅通。例如:“疏导淮河”。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宋史》等古籍,如大禹治水以“疏导”代替“堵截”。
思想或心理层面的引导
比喻通过开导、劝解等方式帮助人化解情绪或认知障碍。例如德育中强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或心理咨询中的情绪疏导。
注音与拼音:shū dǎo(ㄕㄨ ㄉㄠˇ)。
例句: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杯中蛇影鼻尖播琴残艳锤炼触谏大客短缨缨顿豁颿颠防送夫幡眊藩镇割据飞舟供电乖沴官山海诡越衮衣鸿畴滑托桀犬吠尧金华殿缙绅刊人可宗酷偿溃澜两司联翩连署寥迥躐取凌轹龙飞榜厖厚杩头密层层篾工拿腔作势捻舌青辂穷沙驱暑三面手哨弁生外审批沈羲水仓蒴果送戏陶遂彤弧讬舍脱颖维藩文工团綫头小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