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谓弯着胳膊作枕头。后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宋 梅尧臣 《送李尉子京之邵武光泽》诗:“露蝉不饱腹,志士甘曲肱。”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归田以后,谓之《枕言》,蔬水曲肱之意也。”
“曲肱”是汉语中的书面用语,其核心含义指弯曲手臂。《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弯着胳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一步说明“肱”特指“上臂,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该词源自《论语·述而》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描述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其中“曲肱”以具体动作象征简朴自适的精神境界。
从词源演变看,“曲肱”早期多用于描述身体姿态,如宋代《广韵》记载“肱,臂也”。明清时期文人将其引申为归隐意象,如《红楼梦》中“曲肱茅屋”的表述,暗含超脱世俗之意。现代《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书面语词条,强调其古典文学属性。
该词在当代多用于诗词创作或学术论述,例如“曲肱听雨”表达闲适心境,“曲肱之论”则代指安贫乐道的思想体系。其语义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简驭繁”的哲学观,具有语言学与思想史的双重研究价值。
(注:为符合原则,本文释义综合引用了《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广韵》《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例句参考了《论语》《红楼梦》等经典文献。)
“曲肱”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曲肱”的字面意思是“弯曲胳膊(作枕头)”,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句话描述了孔子安于清贫、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后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曲肱”常被用来表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例如:
需区分另一误用解释(如提到的“形容朋友亲密”)。该说法源自《史记·邹阳列传》中“曲肱”的典故,但属于冷门用法且未被广泛认可,主流解释仍以《论语》为本。
“曲肱”的核心内涵是物质清贫与精神富足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乐天知命”的价值观。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论语》原文及相关注释。
挨身半中间摽帜避实就虚成岁抽闲储放待办达经荡陈单字东北平原笃而论之蠹字耳池防川附学勾补国学呵佛骂祖河流横人覈选鸿品虹气洪崖焕扬辉烈鸡栖凤巢寄语稽诛郡牧举重磕磕科松了辩流漾龙升卵覆鸟飞偻偻没坐性蒙杂明侯沤浮泡影配祭片词只句千里莼羹诮然切切节节旗亭三宰数量级台阶推磨五局向日弦索晓月黠巧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