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谓弯着胳膊作枕头。后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宋 梅尧臣 《送李尉子京之邵武光泽》诗:“露蝉不饱腹,志士甘曲肱。”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归田以后,谓之《枕言》,蔬水曲肱之意也。”
“曲肱”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曲肱”的字面意思是“弯曲胳膊(作枕头)”,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句话描述了孔子安于清贫、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后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曲肱”常被用来表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例如:
需区分另一误用解释(如提到的“形容朋友亲密”)。该说法源自《史记·邹阳列传》中“曲肱”的典故,但属于冷门用法且未被广泛认可,主流解释仍以《论语》为本。
“曲肱”的核心内涵是物质清贫与精神富足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乐天知命”的价值观。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论语》原文及相关注释。
曲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弯曲着肘部。形容手臂稍稍弯曲状态。常用于形容某人伸展双臂,向前伸出,使手和肩部成一个轻微的弧形。
曲肱的拆分部首是肉,并且它的总笔画数是10画。
曲肱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论语·为政篇》:“君蔑与臣曲肱而踵,国政摄行。”在这句话中,曲肱的意思是指臣子对君主虔诚而恭敬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曲肱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用来形容手臂的弯曲状态。
曲肱的繁体字为「曲肱」,没有发生变化。
古时候曲肱的汉字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它的旧字体为「屈肱」。在这个写法中,「曲」的上面有一个横折,象征弯曲;「肱」代表手臂的部位。
1. 他站在榕树下,双臂曲肱,微微一笑。
2. 这幅画上的人物曲肱而行,姿态优雅动人。
1. 肱骨(gōng gǔ):指胳膊上的肱骨。
2. 屈肱(qū gōng):指弯曲手臂。
1. 弯腕(wān wàn)
2. 屈肘(qū zhǒu)
伸肱(shēn gōng):指直伸手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