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土皷 ”。古乐器名。鼓的一种。《周礼·春官·籥章》:“掌土鼓豳籥”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古者民人淳朴,制礼至简,污樽抔饮,可以尽欢於君亲;蕢桴土鼓,可以致敬於鬼神。” 唐 李白 《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乃登豳歌,击土鼓,祀蓐收,迎田祖。” 清 曹寅 《琴塼歌》:“稗官流传号琴荐,土皷康瓠函宫商。”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此言有异乎土鼓之祭,其实升平也。”
(2).方言。坟墓。谚语:“正月打雷土鼓堆,二月打雷麦鼓堆,三月打雷谷谷堆。”
土鼓是汉语词典中记载的一种古老打击乐器,具有双重含义:
一、原始陶制打击乐器
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陶土烧制的鼓类乐器,形制为中空圆筒状,两端蒙兽皮。其名称源于制作材料(土)与功能(鼓)的结合,属于中国最早的鼓类乐器之一。考古发现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距今约4300年),虽以木为腔,但印证了文献中土鼓的存在形式与祭祀功能。
二、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祭祀乐器
据《周礼·春官·龠章》记载,土鼓是周代“六鼓”之一,专用于祭祀活动。郑玄注:“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面。”其形制与演奏方式被纳入国家礼乐体系,常与苇籥(管乐器)配合,用于驱疫禳灾的“幽禜”仪式及农耕祭祀的“蜡祭”,象征对自然神祇的敬畏。《礼记·明堂位》亦载:“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表明其历史可追溯至传说时代的部落首领伊耆氏(一说神农氏),凸显其文化源流。
参考资料
“土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地域性引申含义。以下从定义、历史演变及文化意义等方面分点说明:
乐器属性
土鼓是古代以陶土为鼓框、蒙皮革制成的鼓类乐器。《周礼》记载其制作方式为“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其形制简单,常用于祭祀或民间仪式,如唐代李白诗中提到“击土鼓,祀蓐收,迎田祖”。
方言含义
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土鼓”代指坟墓。谚语如“正月打雷土鼓堆”即用此引申义,反映了农耕文化对自然现象的隐喻表达。
起源与早期应用
土鼓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属于“伊耆氏之乐”,用于祭祀和舞蹈伴奏。商周时期,土鼓被纳入礼制体系,如《周礼》记载其在祈求丰年、年终祭蜡等仪式中的作用。
功能演变
形制发展
从陶土鼓框(土鼓)到木制或青铜鼓框(革鼓),体现了古代乐器制作技术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史前陶鼓实物,进一步佐证了其早期形态。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细节或方言用例,可参考、3、6、9等来源。
百凤抱蓄葆养茶碗尘事翠岚徂暑鞑夷燔破负曲芙蓉园覆信赅博绀幡官媒刮言规圆矩方旱熯好运贺饯花奴还珠亭謇讷见异嚼咬阶砌进谗积数极网崛强军差连群鲁人髦蛮冥魂墨仙内窑能术凝瞳辟田千载一日戎亭三两上佐身无立锥十成九稳石方十率事守受奬谁氏四竟所用剸决土货王猷棹未非仙氅祥庆枭视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