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制,进士放榜,醵钱宴乐于 曲江 亭子,称曲江宴,亦称闻喜宴。 后唐 明宗 天成 二年诏命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 宋太宗 端拱 元年定由朝廷置宴,皇帝及大臣赐诗以示宠异,遂为故事。因曾设宴于 琼林苑 ,故至 明 清 赐新进士宴称琼林宴。 宋 司马光 《训俭示康》:“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参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宴名》、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宋史·选举志一》。
闻喜宴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官方庆贺宴会,其发展与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闻喜宴始于唐代,最初称为“曲江宴”,因在长安曲江池畔举办而得名。进士放榜后,新科进士需自筹经费,由民间组织“进士团”承办宴会。晚唐时期,朝廷开始出资资助,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正式规定每年赐钱四百贯用于此宴。
宋代沿袭唐制,但进一步规范化:
明清时期延续宋代传统,但名称统一为“琼林宴”,成为新科进士的重要庆典。
闻喜宴不仅是庆贺活动,更体现了古代“崇文抑武”的政治导向和科举制度的文化影响力。通过赐宴,朝廷强化了士人阶层对皇权的依附,同时彰显了科举取士的权威性。
注意:部分网页(如)将“闻喜宴”与婚礼混淆,实为误解。该词专指科举庆宴,与婚宴无关。
《闻喜宴》是一个成语,表示听闻到有人喜庆宴席的消息。下面是关于《闻喜宴》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一些相关词汇的解释。
《闻喜宴》的拆分部首是“门”和“宀”,分别表示门和宀字旁。笔画共有12画。
《闻喜宴》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故事。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官员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喜宴,请亲朋好友共贺。盛宴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闻风而来,表示祝贺的同时也获得了宴席的邀请。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闻喜宴”来形容听闻到有人举办喜庆宴席的消息。
《闻喜宴》的繁体字为「聞喜宴」。
在古代,闻的写法为「聞」,喜的写法为「喜」,宴的写法为「宴」。
1. 听说你家里有人结婚了,恭喜呀!没准我也能接到你们家的《闻喜宴》邀请。
2. 翻开微信,却发现朋友圈中又有一场闹闹宴席的《闻喜宴》。
- 组词:闻风而动、喜气洋洋、宴会、闻人增益
- 近义词:喜庆宴席、喜事宴请、喜庆盛宴
- 反义词:闻丧宴、丧宴、守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