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litary strategy] 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而来,指计策、谋略
此人胸怀韬略,腹引机谋。——《三国演义》
(1).古代兵书《六韬》、《三略》的并称。泛指兵书。 唐 张说 《河西节度副大使安公碑铭》:“幼聚童儿,必为军阵之戏;长交英俊,唯谈韜略之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 唐 自 大中 已来,以兵为戏者久矣。廊庙之上,耻言韜略。” 严复 《救亡决论》:“ 中国 武夫识字,所恃为韜略者,不逾此种。”
(2).借指谋略,计谋。《旧唐书·越王係传》:“ 越王 係 幼禀异操,夙怀韜略,负 东平 之文学,藴 任城 之智勇。”《水浒传》第七六回:“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韜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 常明义 有点韬略,是佃户当中的‘军师’,经常琢磨些对付 白眼狼 的点子。”
“韬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āo lüè,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义溯源
核心定义
原指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的合称,后泛指军事谋略,并扩展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策略。
“韬略”既承载古代兵法的智慧,又融入现代策略思维,是中华文化中“智谋”与“隐忍”的典型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六韬》《三略》原文或相关历史典籍。
《韬略》(tāo lü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智谋和策略。它由“韦”和“聿”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韦”是指牛皮革,表示坚固;“聿”是指书写用的竹简,表示记录和指导。所以,《韬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用智慧去记录、指导和实施策略的意思。
《韬略》最早出现在《尚书·商书·五子之歌》中,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是儒家学派所推崇的智谋和策略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
《韬略》的繁体字为「韜略」。
古时候,《韬略》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韬”在古代写作“韜”,由“韦”和“兆”两个字构成,而“兆”与现在的“聿”相似;“略”在古代写作“畧”,由“田”和“虍”两个字构成。所以,古时候的《韬略》写作「韜畧」。
1. 学习《韬略》,能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他深谙《韬略》之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1. 军韬:军事策略。
2. 智韬:智慧的策略。
3. 权韬:权谋和策略。
1. 战略:指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中运用智慧和技巧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策略。
2. 谋略:指为达到某个目的而使用的巧妙手段或策略。
1. 直率:指言行直截了当,不加掩饰而毫不犹疑。
2. 率直:指言谈行动坦率,不做作。
兵油子才良层霄茶铛长成差逊瞋目竖眉赤绿瘛瘲辞臣巑巑大行大市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全帖玷翳斗龙舟对棋发生炉煤气讽勉赋命盖杯高压脊功亏一篑骨骺海圻海域红旗加点建华径复开奖连近离鸿买舟甿讼蜜醴内乡鸟嘴跄跪潜心笃志千载一逢轻兵求合汝南晨鷄剩磁释渴思烟台私瘗俗丽琐琐糖食贪惏无餍田青五长无两无任徒享祈相友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