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union house
fair; general; impartial; public; public affairs
【机】 male
establish; exist; immediate; stand
【法】 poor house
"公立贫民院"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救济体系中的重要机构,其核心含义可从汉英词典视角拆解为:"公立"对应英文"public",指由政府财政支持设立的公共设施;"贫民院"直译为"poorhouse",是专门收容贫困人群并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场所。该制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与西方福利制度特征。
从社会功能分析,公立贫民院具有三重属性:一是实施"以工代赈"的生产救济场所,要求受助者参与织布、制鞋等劳动;二是承担基础教育的公益机构,开设识字班和技能培训;三是执行社会管控的基层组织,通过登记管理制度规范流浪人口。据《北京地方志》记载,1906年京师内城公立贫民教养局可同时收容500人,实行"教养兼施"的救济模式。
该制度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晚清时期(1901-1911)主要参照英国济贫法体系建立;民国初期(1912-1927)发展为职业培训导向的工艺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逐步被现代福利院取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演变研究》指出,这种转型反映着中国从传统慈善向现代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
权威研究建议参考民政部官网"中国社会救助发展史"专栏及《近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变迁》(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三章相关内容。需要注意,现代汉语中该术语已由"社会福利院"等法定名称替代,现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仍保留其制度遗产。
“公立贫民院”是一个组合词,需从“公立”和“贫民院”两部分进行解释:
“公立”指由政府设立、资助并管理的机构,与“私立”相对。根据多部词典定义(、、):
“贫民院”是历史上的社会福利机构,专为贫困或无家可归者提供基本食宿和救助,常见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例如:
结合两者可推断,该词特指由政府直接设立并管理的救助机构,旨在通过公共资源为贫民提供基础生活保障。其特点包括:
现代社会中,“公立贫民院”这一概念已逐渐被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公立福利院、救助站等)取代,其名称和职能也随时代演变。如需具体历史案例,可进一步查阅相关时期的政策文献。
氨解氧化作用扒成布龙氏葡萄糖达累斯萨拉姆沙门氏菌电热调节器电源灵敏度迪克逊·曼氏征放下武器硅镍石哈斯炼锌法交叉训练叫屈记帐管理程序烤模喹哪啶蓝愣立式风筒摩拉克氏菌属磨木制浆模拟仪表脓液溢派任羟苄异烟腙前进常数瘦瘦地水平板算术扫描未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