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法律目的论英文解释翻译、法律目的论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法】 legal axiology

分词翻译:

法律的英语翻译:

law; statute; doom; legislation
【医】 law

目的英语翻译:

eye; item; order
【化】 mesh
【医】 order

论的英语翻译:

determine; discuss; in terms of; ism; statement; talk about; theory; view

专业解析

法律目的论(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Law)是指法律解释过程中,以法律规范的目的或立法意图为核心依据的方法论体系。该理论主张,当法律条文存在模糊性或滞后性时,应通过探究立法者制定法律时希望实现的社会价值、政策目标或实质正义来填补法律漏洞或调整适用方向。


一、核心概念与汉英术语对照

  1. 法律目的论(Legal Teleology)

    强调法律解释需超越文本字面含义(Literal Interpretation),聚焦立法宗旨(Legislative Purpose)。例如,《民法典》第10条关于习惯法的适用,需结合“维护公序良俗”的立法目的进行解释。

    来源:张文显《法理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89页。

  2. 目的解释(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区别于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该方法要求法官考察法律背后的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如美国最高法院在Church of the Holy Trinity v. United States (1892)案中,以“禁止输入外籍劳工法”的保护本国劳工目的,排除对高级神职人员的适用。

    来源: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Thomson Reuters, 2019, "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词条。


二、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

  1. 动态适应社会变迁

    目的论使法律能够回应新技术或新型社会关系。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数据隐私权”的解释,需基于“保障数字时代人格尊严”的立法目的,而非机械适用条文。

    来源:European Commission, Guidelines on the Right to Data Portability, 2017, Section 2.1.

  2. 填补法律漏洞

    当法律未预见新型案例时(如人工智能侵权),法院可援引相关领域法律的“防止技术滥用”目的进行类推适用。中国最高法在《关于人脸识别司法解释》中即采用此逻辑。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1〕15号,第一条。


三、学术争议与限制

  1. 反对方观点

    文本主义学派(如斯卡利亚大法官)批评目的论可能导致司法过度能动,侵蚀立法权。其认为法官应严格遵循法律文本(Textualism),避免主观推测立法目的。

    来源:Antonin Scalia, A Matter of Interpre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6-23.

  2. 适用边界

    目的解释不得违背法律明文规定或宪法原则。中国《立法法》第104条要求司法解释“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即为限制目的论的滥用。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23修正)第一百零四条。


四、权威学术定义参考


实用建议

研究具体法律的目的论适用时,可查阅立法说明(如中国人大网公布的立法草案说明)或权威判例集(如《美国最高法院判例报告》),结合法理学经典著作(如德沃金《法律帝国》)深化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法律目的论是法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法律的存在和规则设计均服务于特定目的。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解析:

一、核心定义

法律目的论认为,目的是法律的本质要素,每一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特定目的()。它既包含法律整体的社会功能(如统治管理、伦理维护),也涉及具体法条的立法意图(如环境保护税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哲学基础

  1. 本体论与康德转向
    早期自然法理论将目的视为法律的本体属性,而康德提出“合目的性”转向,强调法律需符合人类理性设定的目的()。
  2. 马克思主义视角
    马克思法哲学指出,法律目的根植于经济关系,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通过法权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解释方法的应用

在法学实践中,目的论解释是重要方法:

四、历史与类型演变

五、现实意义与局限

法律目的论为法律适应社会变迁提供理论支持,但也需警惕过度主观化解释导致法律稳定性受损。例如,耶林虽主张“目的是法律创作者”,但现代法学多主张结合文本与目的进行限缩解释()。

(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法律领域的目的论应用,可参考、5、6的原始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被动免疫法编目数据集标称重量比沙氏韧带波形金属接头环储存程序错序单叶泵骶骨底读书困难二巯基琥珀酸腹部花纹光桐油混洗家兔放线菌基酸硝基理论结果流体电脑掠夺性的马裤名字识别前庭襞人造的射干配质生前的兽疫性淋巴管炎随机变形模型通顺的外资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