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放射英文解释翻译、电离放射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ionizing radiation
分词翻译:
电离的英语翻译:
ionization
【化】 electric dissociation; electroionization; ionization
【医】 electrolytic dissociation; ionization; ionize
放射的英语翻译:
emanate from; emit; radiate; ray; shed
【化】 emit; radiate; radiation
【医】 actino-; radiate; radiation; radio-
专业解析
电离放射(Ionizing Radiation) 是指携带足够能量的辐射,当其与物质(特别是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时,能够使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脱离束缚,从而产生带电粒子(离子)的过程。这种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能力是其区别于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无线电波)的核心特征。
核心特性与机制:
- 高能量: 电离辐射的光子能量(如X射线、γ射线)或粒子动能(如α粒子、β粒子)远高于非电离辐射,通常高于10电子伏特(eV),足以破坏原子核外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电磁束缚力。
- 电离作用: 当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能量传递给原子中的电子。如果传递的能量大于电子的结合能,电子就会被击出轨道,形成自由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离子(即离子对)。这是“电离放射”名称的直接来源。
- 间接作用: 在生物体内,辐射能量主要被水分子吸收,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如·OH, H·)。这些自由基可进一步与DNA、蛋白质等关键生物分子发生反应,造成损伤。
主要类型:
根据辐射本质,电离放射主要分为两大类:
- 粒子辐射:
- α粒子: 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原子核,带正电。质量大,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极弱,一张纸或皮肤表层即可阻挡。主要危害在于吸入或食入体内的α发射体。
- β粒子: 高速运动的电子(β⁻)或正电子(β⁺),带负电或正电。质量小,电离能力中等,穿透力比α粒子强,能被几毫米厚的铝板或塑料阻挡。皮肤接触或体内沉积均可造成危害。
- 中子: 不带电粒子。通过与原子核碰撞产生反冲质子或其他带电粒子来间接引起电离。穿透力强,需要厚重材料(如水、混凝土)屏蔽。是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主要辐射之一。
- 电磁辐射:
- X射线: 由原子核外电子能级跃迁或高速电子减速(轫致辐射)产生的高能光子流。穿透力强,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如胸片、CT)和工业探伤。
- γ射线: 由原子核在衰变或核反应过程中释放的高能光子流。性质与X射线相似,但通常能量更高、波长更短,穿透力最强。需要厚铅或混凝土屏蔽。常见于放射性核素衰变(如钴-60、铯-137)和核爆炸。
来源:
- 天然来源: 宇宙射线、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如铀、钍、镭及其衰变产物)、空气中的氡气及其衰变子体、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如钾-40)。
- 人工来源: 医疗诊断与治疗(X光机、CT机、放射治疗加速器、放射性药物)、核能生产(反应堆、核燃料循环)、工业应用(测厚仪、密度计、辐照灭菌)、科研设备(粒子加速器)、核武器试验遗留物等。
生物效应与防护: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损伤程度取决于辐射类型、能量、剂量、剂量率、照射方式(全身或局部)和个体敏感性。效应可分为:
- 确定性效应: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值后,损伤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如皮肤红斑、白内障、造血系统损伤、生育能力下降)。
- 随机性效应: 无剂量阈值,发生概率(而非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如癌症、遗传效应)。
防护原则(ALARA原则): 基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建议,采取时间(Time)(减少暴露时间)、距离(Distance)(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屏蔽(Shielding)(使用适当材料阻挡辐射)三大措施,将辐射暴露合理可行地降到最低水平。相关法规和标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监管机构(如中国的国家核安全局NNSA、美国的核管理委员会NRC)制定。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电离辐射(又称电离放射)是指能量足够高、能使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脱离束缚,导致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以下从定义、类型、来源、特性及防护等方面综合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电离辐射的本质是高能射线或粒子,其能量足以使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形成带电离子。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辐射(如宇宙射线、地壳中的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和人工辐射(如核反应堆、X射线机、加速器等)。
二、主要类型
电离辐射包括以下形式:
- α射线:氦原子核,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弱,一张纸即可阻挡。
- β射线:高速电子流,穿透力中等,需铝箔等材料防护。
- γ射线/X射线:高能电磁波,穿透力极强,需铅板或混凝土屏蔽。
- 中子辐射:不带电粒子,通过与原子核碰撞产生电离,常见于核反应。
三、特性与影响
- 能量特性:波长短(<100纳米)、频率高、能量大。
- 生物效应:过量接触会破坏DNA结构,属于一类致癌物。
- 天然暴露:日常环境中存在微量天然辐射(如空气、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通常对人体无害。
四、防护措施
- 屏蔽防护:根据辐射类型选择材料(如铅、混凝土防γ射线,塑料防β射线)。
- 控制接触:遵循安全规程,减少暴露时间和距离,使用辐射监测设备。
五、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
非电离辐射(如微波、无线电波)能量较低,仅引起分子振动或热效应,而电离辐射可直接破坏原子结构。
如需更详细数据或应用案例,可参考来源网页(如、4、5、6、9等)。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八分之一柏氏器苄正离子并行控制机构程序嵌套粗柴油带提升器非交易物光电映像管海外债券航运交易所解除压缩肌静止性挛缩静脉缝术开列卡挤空想的啦啦队榄香脂油炉甘石洗液暖和诺谟图平均分配条款屏状核蔷薇酸蛋白胨水培养基氢脆全额地租手舟骨叔丁对甲氧酚未决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