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law of morality; moral law
道德法在汉英词典视角下包含双重含义,需结合法学与伦理学进行阐释:
指法律体系中体现道德准则的规范性条文。中国《民法典》第四条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将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强制力。此类法规通常源于社会公序良俗,例如:
权威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www.npc.gov.cn)
英文表述需区分概念场景:
Moral Law
哲学语境中指康德提出的先验道德律(Categorical Imperative),如“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will it to become a universal law”。
学术参考:斯坦福哲学百科“Kant’s Moral Philosophy”(plato.stanford.edu/entries/kant-moral)
Legally Enforced Morality
描述法律对道德的吸纳,如英美法中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原则,禁止违背社会道德的合同。
判例依据:英国最高法院案例 R v R确立婚内强奸罪,推动道德观念法律化
比较法视角揭示核心分歧:
权威研究:中国司法研究院《道德法律化的边界研究》(www.cass.cssn.cn)
该术语的翻译需结合具体语境:描述法律中的道德条款时建议用“Legally Codified Morality”;探讨哲学概念时则用“Moral Law”。其本质反映了法律与伦理的动态互构关系,需通过具体条文与社会背景综合理解。
“道德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术语,而是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概括性描述,需结合两者的关联性来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角度的解释:
“道德法”可理解为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体,强调二者在社会治理中的相互作用。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范,而道德是自发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两者共同构成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规范内容
法律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道德更注重责任与义务的履行。例如,赡养父母既是法律义务,也是道德要求。
实施方式
法律依赖国家强制力(如刑罚),道德则通过舆论、良心等非强制手段实现约束。
调整范围
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如朋友间失信行为通常不违法,但违背道德;而法律仅规范涉及重大利益或公共秩序的行为。
生成机制
法律由权威主体通过程序制定(建构性),道德则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非建构性)。
价值同源性
法律常体现道德的基本精神,如“诚实信用”既是民法原则,也是道德准则。
功能互补性
法律解决底线问题(如禁止杀人),道德引导更高层次行为(如见义勇为),两者共同构建社会规范体系。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会参考公序良俗(即道德标准)进行裁决。例如,遗嘱若违反家庭伦理,可能因违背“公序良俗”原则被判定无效。
若需进一步研究,可查阅知网文献《道德法》,或法律教材中“法与道德”章节。
卟吩环部分图成髓穿孔操作员储存宿主电偶层二苯基氧蜂音激发器丰衣足食弗尔顿氏染剂敷裹员高电压电子显微镜跟踪诊断挂齿规划阶段骨性面颅红细胞尿弧长酵母快速混合器拉伐尔喷嘴卤素-银盐反应氯醛乙酰氨廿二碳六烯酸三磺酸蔷薇苯胺渗滤苏里南肉豆蔻吐根微碱外国未经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