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巴-恩二氏极小体英文解释翻译、巴-恩二氏极小体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Babes-Ernst bo***s

分词翻译:

巴的英语翻译:

bar; be close to; cling to; hope earnestly
【化】 bar
【医】 bar

恩的英语翻译:

favour; grace; kindness

二的英语翻译:

twin; two
【计】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医】 bi-; bis-; di-; duo-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极的英语翻译:

bally; cruelly; extreme; fearfully; mighty; pole
【医】 per-; pole; polus

小体的英语翻译:

【医】 corpuscle; corpuscula; corpusculum; cytorrhyctes; globule; globuli
globulus; L. C. L. bodizs; Levinthal-Coles-Lillie bo***s

专业解析

巴-恩二氏极小体(Barr-Epstein body),在医学和病毒学领域特指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相关的一种细胞内结构。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术语定义与核心含义


二、发现与命名来源

该术语直接源自EB病毒的两位共同发现者:


三、病理学特征与意义

  1. 形态特征:

    在光学显微镜下(如吉姆萨染色),巴-恩二氏极小体表现为细胞核内或胞质内的圆形或卵圆形、嗜碱性或嗜双色性的颗粒状包涵体。电镜下可见其为病毒衣壳的聚集物。

  2. 形成机制:

    在EBV裂解性感染周期中,大量合成的病毒衣壳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核衣壳。当病毒复制过程受阻或失衡时,未成功包装的衣壳蛋白可能异常堆积,形成可见的包涵体。

  3. 临床关联:

    巴-恩二氏极小体的存在是EB病毒活跃复制的直接细胞学证据,常见于: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的淋巴细胞;
    • 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如伯基特淋巴瘤、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肿瘤细胞;
    •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患者的受累组织。

四、诊断与研究价值


权威参考文献

  1. Epstein, M. A., Achong, B. G., & Barr, Y. M. (1964). Virus particles in cultured lymphoblasts from Burkitt's lymphoma. The Lancet, 283(7335), 702–703.
    • 核心贡献: 首次描述EB病毒颗粒及其相关结构。
  2. Henle, W., & Henle, G. (1979). The Epstein-Barr vir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human disease. Hospital Practice, 14(8), 65–79.
    • 综述: 系统阐述EBV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涵盖包涵体意义。
  3. Cohen, J. I. (2000).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3(7), 481–492.
    • 临床指南: 权威期刊综述,详述EBV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志。
  4. Young, L. S., & Rickinson, A. B. (2004). Epstein-Barr virus: 40 years on. Nature Reviews Cancer, 4(10), 757–768.
    • 研究进展: 总结EBV发现40年来的关键研究成果,包括病毒复制周期中的结构特征。

巴-恩二氏极小体(Barr-Epstein body)是EB病毒感染细胞后形成的病毒衣壳蛋白包涵体,以病毒发现者Epstein和Barr命名。其存在标志着EBV的活跃复制,是EBV相关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的重要病理学特征之一,对理解病毒致病机制具有历史及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巴-恩二氏极小体"(Babes-Ernst corpuscles)与"巴氏小体"(Barr body)属于不同领域的概念,需特别注意区分:

  1. 巴-恩二氏极小体(Babes-Ernst corpuscles)

    • 定义:一种存在于细菌(如白喉杆菌)中的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由罗马尼亚微生物学家Victor Babeș和德国学者Paul Ernst于1889年发现。
    • 功能:主要成分为多聚磷酸盐,用于储存能量和磷元素,在细菌代谢中起缓冲作用。这些颗粒因与碱性染料结合后呈现与菌体不同的染色特性而得名"异染"。
    • 检测意义: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异染颗粒的观察可作为白喉杆菌等病原菌的辅助鉴定依据。
  2. 巴氏小体(Barr body)

    • 定义:哺乳动物雌性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由加拿大遗传学家Murray Barr于1949年发现。
    • 形成机制:女性细胞中随机选择一条X染色体浓缩失活,以实现与男性(XY)的基因表达平衡,属于剂量补偿效应。
    • 应用:通过口腔黏膜细胞染色观察巴氏小体,可用于性别鉴定(正常女性含1个,男性无)。

关键区别:前者是细菌内的代谢颗粒,后者是哺乳动物性别相关的染色体结构。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所指,医学领域更多涉及巴氏小体,而微生物学领域则可能涉及巴-恩二氏极小体。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氨苄基化按照天律除积炭剂发出分拨额未留用数官僚机构灌液泵海区混合线性规划交易价格吉布斯系综经济情报口服胰岛素老年萎缩类分泌素撩感缺失墨黑的钯金平均指令执行速率铅分布亲力去氨躯体论者舌骨甲状外侧韧带审判法庭使用手提柄浇桶顺产台头人同位素测定年龄突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