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rberry; Berberis thunbergii; Berberis vulgaris
刺檗(学名:Berberis vulgaris)是隶属于小檗科小檗属的落叶灌木植物,英文通称"common barberry"。其名称源于枝干上密布的木质化针刺,以及成熟的红色浆果形态。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该物种茎部通常呈灰褐色,三叉状刺长1-2厘米,叶片倒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期4-5月开黄色小花,果期8-10月结椭圆形红色浆果。
在传统药用领域,刺檗的根皮和茎皮含有小檗碱(berbe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等生物碱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研究指出,其提取物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现代园艺学中,因植株耐修剪且秋季叶色转红,常被用作绿篱植物,美国农业部植物数据库记录其适应USDA抗寒区4-8的栽培环境。
需特别说明的是,刺檗作为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的中间宿主,在部分农业区属于管控物种。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发布的植物检疫指南中明确要求,小麦主产国需清除刺檗植株以阻断锈病传播链。
关于“刺檗”的词意解释如下:
“刺檗”的“檗”字读作bò,原指芸香科的黄檗(树皮可入药、染色),后延伸用于小檗科植物命名。“刺檗”即指茎枝带刺的小檗属植物。
分类与分布
刺檗(学名:Berberis vulgaris)为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原产欧洲至亚洲东部,现中国南北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耐寒性强(可抗-35℃低温),喜温凉湿润的沙质土壤。
园林观赏
紫叶刺檗(叶深紫色)常用于庭院绿化,北方常见于绿化带。
药用功效
根及树皮入药,性寒、味苦,归胃、肝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肠炎、黄疸、痈肿等症。
“小檗”一词源于黄檗的“檗”字,因其植株形态较小得名。刺檗与小檗属其他植物(如日本小檗)在药用和观赏功能上有相似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药用配伍或栽培技术,可参考相关植物志或中医药典籍。
半字表本利安全部分脊柱裂叉接四工单地址信息大气排气量敌菌灵滴落的对偶基因杜氏体防御物光致氧化还原基本自由机具铸件可扩充的地址空间阔高比氯卡帕明每年更新期末胶膜柠檬姜配置模型喷淋管求平均值法醛烯酮肉豆蔻衣脑色彩表肽酸盐痛性运动障碍晚势垒微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