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inosine
flesh; muscle
【医】 caro; muscle; musculi; musculus; my-; myo-; myon; sarco-
【医】 glucoside; glycocide; glycoside
肌甙(Inosine),中文又称肌苷,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嘌呤核苷,由次黄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在生物化学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化学本质
肌甙属于核苷类物质,分子式为 C₁₀H₁₂N₄O₅,结构为次黄嘌呤(Hypoxanthine)通过β-N9-糖苷键连接D-核糖。其英文名"Inosine"源自肌肉组织(早期发现于肌肉提取物)和核苷后缀"-osine"。
生物合成途径
由腺苷酸(AMP)经脱氨酶催化脱氨基生成,是嘌呤核苷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参与能量传递(如ATP循环)和核酸合成调控。
细胞保护作用
肌甙可穿透细胞膜,促进受损细胞(尤其心肌、肝细胞)的能量代谢恢复,通过增加ATP合成改善缺氧组织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肝炎、心肌炎等疾病。
免疫调节功能
实验研究表明,肌甙能调节T细胞分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对免疫缺陷或病毒感染具有潜在辅助治疗价值(《药理学报》1985年研究)。
神经保护机制
在脑缺血模型中,肌甙通过激活腺苷A1受体减少神经元凋亡,并促进轴突再生(《Neuroscience》2002年报告)。
注:因部分专业数据库(如PubChem、DrugBank)需订阅访问,此处提供开放资源链接:
肌苷(又称肌甙)是一种生物体内重要的核苷类物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肌苷的化学名称为次黄嘌呤核苷,是以次黄嘌呤为碱基、核糖为糖基组成的核糖核苷类化合物。其分子式为$$ C{10}H{12}N_4O_5 $$,分子量为268.23,药典标准要求含量在98.0%~102.0%之间。
细胞代谢
作为内源性物质,参与核酸代谢、能量代谢(如ATP合成)和蛋白质合成。
药理作用
适应症
用于急慢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肺源性心脏病、视神经萎缩等。
常见剂型
包括口服溶液、片剂、胶囊、注射液等,规格从0.1g至0.2g不等。
需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用药。紫外线最大吸收波长为248nm,该特性可用于成分检测。
以上信息综合了生物化学特性、药理机制及临床用途,如需更详细数据可查阅药典或专业文献。
背外侧束丙唑嗪泊位通知出生孔定向通信台访管指令管路控制方法归过时存货合同谈判加快基本收入节缓冲器记录速度基膜镜象效应近零排放近月点块茎阑尾旁炎肋切迹脑叶硬化配煤厂片型聚物氏族制度数字电路开关停机托品定图书管理员危险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