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肢痛英文解释翻译、假肢痛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pain phantom limb
分词翻译:
假肢的英语翻译:
artificial limb
【医】 artificial limb
痛的英语翻译:
ache; extremely; pain; painfulness; sorrow
【医】 alge-; algesi-; algo-; algos; dolor; odyno-; pain
专业解析
假肢痛(英文:Prosthesis Pain 或Phantom Limb Pain, PLP),在医学和康复领域特指截肢患者在安装并使用假肢后,感受到的源于已缺失肢体(幻肢)部位的疼痛。这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与实际假肢装置引起的局部压迫或摩擦痛(残肢痛)有所不同,但两者可能并存。
-
核心定义与表现:
- 疼痛定位:患者明确感知疼痛发生在被截除的肢体部位(即“幻肢”),而非当前的残肢末端或假肢接触点。例如,小腿截肢者可能感到脚趾或脚踝的疼痛。
- 疼痛性质:常被描述为烧灼感、刺痛、电击样、刀割样、挤压感或搏动性疼痛,强度可从中度到重度不等。
- 触发因素:疼痛可能自发出现,也可能由情绪压力、天气变化、触摸残肢、膀胱充盈或假肢使用时的特定动作诱发。
-
病理机制(主要理论):
- 中枢神经系统重组:截肢后,大脑皮层中代表被截除肢体的区域(如感觉运动皮层)会发生功能重组。邻近身体部位(如面部或躯干)的神经元可能“接管”该区域,这种异常的重组被认为是产生幻肢感及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康复辅助技术的报告中强调了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在管理此类疼痛中的重要性(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 康复)。
- 外周神经因素:残肢末端受损神经(神经瘤)的异常放电会向脊髓和大脑传递错误信号,被大脑解读为来自缺失肢体的疼痛。假肢的接受腔对残肢的压迫或摩擦可能刺激这些神经,加剧疼痛。
- 心理因素:截肢带来的心理创伤、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影响疼痛的感知和强度,形成疼痛-情绪循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将心理因素列为幻肢痛的影响因素之一(来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 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
-
与相关术语的区分:
- 残肢痛(Stump Pain):疼痛位于实际的残肢部位,通常由局部因素引起,如神经瘤、感染、血液循环不良、骨刺或假肢接受腔不合适导致的压迫/摩擦。这是假肢适配和局部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
- 幻肢感(Phantom Limb Sensation):指截肢者感知到被截除肢体仍然存在的现象(如感觉幻肢的位置、形状、温度甚至能“移动”),但不伴随疼痛。这是非常普遍的体验,本身不是疾病。假肢痛是幻肢感的一种痛苦形式。
-
诊断与治疗要点:
- 诊断:主要基于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疼痛特征描述(位置、性质、诱因)。需排除残肢痛及其他可能引起疼痛的躯体疾病。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残肢结构而非诊断假肢痛本身。中国康复医学会发布的《截肢术后康复指南》提供了相关的评估流程(来源:中国康复医学会)。
- 治疗(多学科综合管理):
-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NMDA受体拮抗剂(如氯胺酮)、阿片类药物(需谨慎使用)等。疗效因人而异。
- 物理疗法与康复工程:包括残肢脱敏训练、镜像疗法(利用视觉反馈“欺骗”大脑)、经颅磁刺激(TMS)、假肢接受腔的精准适配与调整以减少对残肢的刺激。
-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有助于患者应对疼痛和改善情绪。《柳叶刀》发表的关于截肢后疼痛管理的综述强调了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性(来源:柳叶刀)。
- 神经调控技术:如脊髓电刺激(SCS)、运动皮层刺激(MCS)等,适用于顽固性病例。
假肢痛(Phantom Limb Pain)是截肢者因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适应异常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缺失肢体部位的疼痛。其机制复杂,涉及大脑重组、神经信号异常和心理因素。准确区分假肢痛与残肢痛对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管理通常需要药物、物理康复、心理支持和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多模式策略。
网络扩展解释
"假肢痛"需要分为两个概念进行解释,可能与佩戴假肢相关的疼痛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一、假肢适配性疼痛(与假肢直接相关)
指因假肢设计或使用不当导致的残肢疼痛,常见症状包括:
- 针刺样疼痛:行走时特定部位出现刺痛感,可能与接受腔压力分布不均有关
- 皮肤损伤:脱下假肢后出现压痕、红肿或破溃,提示接受腔与残肢适配度不足
- 力学失衡:假肢对线错误可能引发步态异常,导致关节或肌肉代偿性疼痛
这类疼痛主要源于物理性刺激,需通过科学的假肢设计(如精准的接受腔适配、符合生物力学的对线)来改善。
二、幻肢痛(与截肢相关神经系统反应)
指截肢后仍能感知已失去肢体的疼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 发生机制:大脑皮层功能重组、脊髓神经异常放电、截肢前疼痛记忆等因素导致
- 疼痛特点:表现为电击样/烧灼样持续性疼痛,夜间加剧,可能伴随焦虑情绪
- 治疗难点:常规药物效果有限,需结合心理干预(如镜像疗法、认知行为治疗)
核心区别
||假肢适配性疼痛|幻肢痛|
|---|---|---|
|触发条件|佩戴假肢时出现|与假肢无关,截肢后自发产生|
|疼痛根源|物理摩擦/压力|神经系统异常信号|
|缓解方式|调整假肢适配|神经调控+心理治疗|
建议佩戴假肢者若出现疼痛,需先由康复工程师评估假肢适配性,若排除物理因素后仍疼痛,则需考虑幻肢痛可能并寻求神经科或疼痛科诊治。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板程序框图变性蛋白尿部份支付车叶草苷吊具抵抗者芳烃基反式二氢-3,4-双[甲基]-2-呋喃酮筏子分率控制过不过验规家俱激光微探针鸡卵金属网酒石酸氢盐聚酐冷箭炼金术内层醛生产要素审阅人视觉舒适使熄灭水疱试验数形算术项特别报酬特邀完成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