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渗透压英文解释翻译、胶体渗透压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分词翻译:
胶体的英语翻译:
colloid
【化】 colloid; reuuber matrix; rubber mass; rubber matrix
【医】 colloid
渗透压的英语翻译:
【化】 osmotic pressure
【医】 osmotic pressure
专业解析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又称胶体渗透压或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生物体内维持体液平衡的关键物理化学力。其核心含义是指由血浆中高分子物质(主要是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与主要由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产生的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相对应。
详细解释:
-
定义与机制:
- 在溶液渗透压中,胶体渗透压特指由胶体颗粒(如血浆中的白蛋白、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这些蛋白质分子量大,不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等半透膜。
- 根据范特霍夫渗透压定律(van't Hoff's law),渗透压(π)与溶质的摩尔浓度(c)和绝对温度(T)成正比,公式为:π = i c RT(其中i为范特霍夫因子,R为气体常数)。虽然该定律更适用于理想溶液和小分子溶质,但原理上,血浆蛋白浓度越高,其产生的胶体渗透压也越大。
- 由于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的通透性很低,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管内。这就在血管内形成了一种“吸水”的力量,将组织间隙的水分“拉回”血管内,对抗由血压(静水压)驱动的液体从血管内向组织间隙的滤出。
-
主要作用物质:
- 白蛋白(Albumin):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约占血浆总蛋白的50-60%),分子量相对较小(约66 kDa),但数量众多,因此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成分(约占胶渗压的75-80%)。其分子量大小和负电荷使其难以透过健康的毛细血管壁。
- 其他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也贡献一部分胶体渗透压,但作用远小于白蛋白。
-
生理意义:
- 维持血管内容量:这是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功能。它对抗毛细血管动脉端的静水压,减少血浆成分向组织间隙的滤出;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当静水压降低时,胶体渗透压则促进组织间液回流至血管内,从而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
- 调节组织液生成与回流:与毛细血管静水压共同作用,遵循Starling定律,决定液体在毛细血管和组织间隙之间的净流动方向。公式可简化为:净滤过 = Kf [(Pc - Pi) - σ(πp - πi)],其中Pc为毛细血管静水压,Pi为组织间隙静水压,πp为血浆胶体渗透压,πi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Kf为毛细血管滤过系数,σ为反射系数。胶体渗透压(πp)是防止液体在组织间隙过度积聚的关键因素。
- 影响水肿形成:当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降低(如严重肝病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肾病综合征导致白蛋白大量丢失、营养不良等),即使静水压正常,也会破坏Starling平衡,导致液体在组织间隙异常积聚,形成水肿(尤其是凹陷性水肿)。
-
临床意义:
- 评估水肿原因:测量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助于诊断水肿是源于低蛋白血症还是其他原因(如心力衰竭导致静水压升高)。
- 指导液体治疗:在休克、烧伤、大手术等需要大量补液的情况下,理解胶体渗透压有助于选择晶体液或胶体液(如白蛋白溶液、羟乙基淀粉等)进行复苏,以更有效地维持血容量和减少组织水肿风险。
- 监测疾病状态: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肝病、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汉英词典角度关键术语对照:
- 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COP) /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晶体渗透压: 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
- 白蛋白: Albumin
- 球蛋白: Globulin
- 毛细血管: Capillary
- 静水压: Hydrostatic Pressure
- 组织间隙 / 组织液: Interstitial Space / Interstitial Fluid
- Starling定律 / Starling力: Starling's Law / Starling Forces
- 水肿: Edema
- 低蛋白血症: Hypoalbuminemia
权威参考来源:
-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这本经典生理学教材详细阐述了Starling定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在体液平衡中的作用。
- 《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九版): 国内权威生理学教材,在“血液循环”和“尿的生成和排出”章节中对胶体渗透压有明确阐述。
- UpToDate: 循证医学数据库,在相关主题如“成人水肿的病理生理学”、“低白蛋白血症”、“休克中的液体复苏”等条目中会讨论胶体渗透压的临床意义。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Bookshelf: 提供免费的生物医学书籍,如《StatPearls》中的“Physiology,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等条目提供专业概述。
胶体渗透压是血浆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产生的渗透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管内容量,促进组织液回流,防止水肿。它与毛细血管静水压共同构成Starling力,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核心机制。理解胶体渗透压对于诊断水肿、指导液体治疗和评估相关疾病状态至关重要。
网络扩展解释
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由大分子物质(主要是蛋白质)产生的渗透压,其核心功能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液体平衡。以下从定义、组成、作用及临床意义分点说明:
一、定义与组成
-
基本概念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形成。这些大分子物质无法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能有效吸引并保留水分在血管内。
数值范围:正常值约为1.3 mOsm/kgH₂O,相当于3.3 kPa(25 mmHg)。
-
主要成分
- 白蛋白:占胶体渗透压的75%-80%,因其分子量小、数量多,是主要贡献者。
- 其他: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占比约20%)。
二、生理作用
-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通过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防止液体过多渗入组织间隙。
- 稳定血容量
胶体液(如白蛋白溶液)可增加血浆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常用于临床补液。
三、临床意义
- 胶体渗透压降低的后果
当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减少时,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分从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引发水肿。常见于肝病、肾病、营养不良等。
- 治疗应用
输入白蛋白或人工胶体液可提升胶体渗透压,缓解水肿并维持循环稳定。
四、与晶体渗透压的对比
对比项 |
胶体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
产生物质 |
蛋白质等大分子 |
电解质、葡萄糖等小分子 |
主要作用范围 |
调节血管内外液体平衡 |
调节细胞内外水盐平衡 |
占总渗透压比例 |
约0.5% |
约99.5% |
胶体渗透压是维持血管内血容量和预防组织水肿的关键机制,其异常与多种疾病(如肾炎、肝硬化)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了解数值计算或临床案例,可参考权威医学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不对称的多道处理补缴资本采煤树坼裂骨折抽水机船运中转港电泳的额支高精度电视给水系统铬酸阳极氧化怪里怪气广告作用四阶段关联性过期帐项含硫试验函数指示字河水后向差分甲硅氮烷可撤销的契约离线计算机尼泊金染色反应乳糜萨布罗氏保存培养基双折的水浴加热天波同步化长程航行测位雷达替克洛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