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滲透壓英文解釋翻譯、膠體滲透壓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分詞翻譯:
膠體的英語翻譯:
colloid
【化】 colloid; reuuber matrix; rubber mass; rubber matrix
【醫】 colloid
滲透壓的英語翻譯:
【化】 osmotic pressure
【醫】 osmotic pressure
專業解析
膠體滲透壓(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又稱膠體滲透壓或血漿膠體滲透壓,是生物體内維持體液平衡的關鍵物理化學力。其核心含義是指由血漿中高分子物質(主要是蛋白質)産生的滲透壓,與主要由電解質等小分子物質産生的晶體滲透壓(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相對應。
詳細解釋:
-
定義與機制:
- 在溶液滲透壓中,膠體滲透壓特指由膠體顆粒(如血漿中的白蛋白、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質)産生的滲透壓。這些蛋白質分子量大,不能自由通過毛細血管壁等半透膜。
- 根據範特霍夫滲透壓定律(van't Hoff's law),滲透壓(π)與溶質的摩爾濃度(c)和絕對溫度(T)成正比,公式為:π = i c RT(其中i為範特霍夫因子,R為氣體常數)。雖然該定律更適用于理想溶液和小分子溶質,但原理上,血漿蛋白濃度越高,其産生的膠體滲透壓也越大。
- 由于毛細血管壁對蛋白質的通透性很低,血漿蛋白主要存在于血管内。這就在血管内形成了一種“吸水”的力量,将組織間隙的水分“拉回”血管内,對抗由血壓(靜水壓)驅動的液體從血管内向組織間隙的濾出。
-
主要作用物質:
- 白蛋白(Albumin):是血漿中含量最豐富的蛋白質(約占血漿總蛋白的50-60%),分子量相對較小(約66 kDa),但數量衆多,因此是構成血漿膠體滲透壓的最主要成分(約占膠滲壓的75-80%)。其分子量大小和負電荷使其難以透過健康的毛細血管壁。
- 其他血漿蛋白(如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也貢獻一部分膠體滲透壓,但作用遠小于白蛋白。
-
生理意義:
- 維持血管内容量:這是膠體滲透壓最重要的功能。它對抗毛細血管動脈端的靜水壓,減少血漿成分向組織間隙的濾出;在毛細血管靜脈端,當靜水壓降低時,膠體滲透壓則促進組織間液回流至血管内,從而維持有效的循環血容量。
- 調節組織液生成與回流:與毛細血管靜水壓共同作用,遵循Starling定律,決定液體在毛細血管和組織間隙之間的淨流動方向。公式可簡化為:淨濾過 = Kf [(Pc - Pi) - σ(πp - πi)],其中Pc為毛細血管靜水壓,Pi為組織間隙靜水壓,πp為血漿膠體滲透壓,πi為組織液膠體滲透壓,Kf為毛細血管濾過系數,σ為反射系數。膠體滲透壓(πp)是防止液體在組織間隙過度積聚的關鍵因素。
- 影響水腫形成:當血漿膠體滲透壓顯著降低(如嚴重肝病導緻白蛋白合成減少、腎病綜合征導緻白蛋白大量丢失、營養不良等),即使靜水壓正常,也會破壞Starling平衡,導緻液體在組織間隙異常積聚,形成水腫(尤其是凹陷性水腫)。
-
臨床意義:
- 評估水腫原因:測量血漿膠體滲透壓有助于診斷水腫是源于低蛋白血症還是其他原因(如心力衰竭導緻靜水壓升高)。
- 指導液體治療:在休克、燒傷、大手術等需要大量補液的情況下,理解膠體滲透壓有助于選擇晶體液或膠體液(如白蛋白溶液、羟乙基澱粉等)進行複蘇,以更有效地維持血容量和減少組織水腫風險。
- 監測疾病狀态:低血漿膠體滲透壓是肝病、腎病、營養不良等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漢英詞典角度關鍵術語對照:
- 膠體滲透壓 / 血漿膠體滲透壓: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COP) /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晶體滲透壓: 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
- 白蛋白: Albumin
- 球蛋白: Globulin
- 毛細血管: Capillary
- 靜水壓: Hydrostatic Pressure
- 組織間隙 / 組織液: Interstitial Space / Interstitial Fluid
- Starling定律 / Starling力: Starling's Law / Starling Forces
- 水腫: Edema
- 低蛋白血症: Hypoalbuminemia
權威參考來源:
-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這本經典生理學教材詳細闡述了Starling定律、膠體滲透壓的形成機制及其在體液平衡中的作用。
- 《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九版): 國内權威生理學教材,在“血液循環”和“尿的生成和排出”章節中對膠體滲透壓有明确闡述。
- UpToDate: 循證醫學數據庫,在相關主題如“成人水腫的病理生理學”、“低白蛋白血症”、“休克中的液體複蘇”等條目中會讨論膠體滲透壓的臨床意義。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Bookshelf: 提供免費的生物醫學書籍,如《StatPearls》中的“Physiology,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等條目提供專業概述。
膠體滲透壓是血漿蛋白質(尤其是白蛋白)産生的滲透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血管内容量,促進組織液回流,防止水腫。它與毛細血管靜水壓共同構成Starling力,是調節毛細血管内外液體交換的核心機制。理解膠體滲透壓對于診斷水腫、指導液體治療和評估相關疾病狀态至關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膠體滲透壓是血漿中由大分子物質(主要是蛋白質)産生的滲透壓,其核心功能是維持血管内外的液體平衡。以下從定義、組成、作用及臨床意義分點說明:
一、定義與組成
-
基本概念
膠體滲透壓由血漿中的蛋白質(如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形成。這些大分子物質無法自由通過毛細血管壁,因此能有效吸引并保留水分在血管内。
數值範圍:正常值約為1.3 mOsm/kgH₂O,相當于3.3 kPa(25 mmHg)。
-
主要成分
- 白蛋白:占膠體滲透壓的75%-80%,因其分子量小、數量多,是主要貢獻者。
- 其他: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占比約20%)。
二、生理作用
- 維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通過吸引組織液中的水分進入血管,防止液體過多滲入組織間隙。
- 穩定血容量
膠體液(如白蛋白溶液)可增加血漿滲透壓,從而擴充血容量,常用于臨床補液。
三、臨床意義
- 膠體滲透壓降低的後果
當血漿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減少時,膠體滲透壓下降,導緻水分從血管進入組織間隙,引發水腫。常見于肝病、腎病、營養不良等。
- 治療應用
輸入白蛋白或人工膠體液可提升膠體滲透壓,緩解水腫并維持循環穩定。
四、與晶體滲透壓的對比
對比項 |
膠體滲透壓 |
晶體滲透壓 |
産生物質 |
蛋白質等大分子 |
電解質、葡萄糖等小分子 |
主要作用範圍 |
調節血管内外液體平衡 |
調節細胞内外水鹽平衡 |
占總滲透壓比例 |
約0.5% |
約99.5% |
膠體滲透壓是維持血管内血容量和預防組織水腫的關鍵機制,其異常與多種疾病(如腎炎、肝硬化)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數值計算或臨床案例,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