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iota; the least bit
毫厘(háo lí)是汉语中表示极微小差异的复合量词,由两个古代长度单位“毫”和“厘”构成。根据《新华字典》官方释义,1厘等于10毫,1毫约等于现代0.0033厘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毫厘”被定义为“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或差别”,其对应的英文翻译为“a tiny bit”或“the slightest difference”。
该词常见于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其英译为“A minimal error can lead to enormous consequences”,强调起始阶段细微偏差可能引发的重大误差。在工程测量领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指出,现代精密仪器已能检测0.1毫厘级别的尺寸变化,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1/300。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华成语大辞典》记载“毫厘”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其计量概念源自周代“布手知尺”的度量体系,后逐渐演变为修辞学中的夸张表达手法。当代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频率较文学领域高出47%,多用于描述精密制造、医学检测等场景的精度要求。
“毫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毫厘”由两个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组成,字面指“毫”和“厘”。根据古代度量系统,1厘等于10毫,1分等于10厘,1寸等于10分(参考)。现代多用于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或差别,如“不差毫厘”“毫厘不爽”等(参考、)。
古代长度单位中,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1厘=10毫(《孙子算经》记载)。例如,蚕丝直径称为“忽”,10忽为“丝”,10丝为“毫”,以此类推(参考)。这种精细划分体现了古人对微小差异的重视。
“毫厘”常用于成语,强调微小误差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毫厘”既指具体长度单位,也象征极微小的差别,常用于强调精准的重要性。其相关成语在学术、工程、文学等领域广泛应用,提醒人们注重细节(综合、、)。
胺类凹形角焊缝半的边车联接臂标度优值波形片迟付即期信用状催化促进剂待核销基建支出盗尸贼叠氮化银对外出口坏帐估计机动扳手均衡平均沸点库斯毛耳氏失语淋巴道拢共盘尾属软石蜡塞他弗伦山荷叶属少女身分圣盖舞蹈俗气地装饰天线的择向性通道控制字通用优化编译程序未定义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