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ccidental killing; accidental omicide
"过失致人于死"是中国刑法中的专业术语,对应的英文表述为"negligent homicide"或"criminally negligent manslaughter"。该罪名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其核心构成要件包含三个要素:主观过失性、客观违法行为、直接因果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3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的司法解释,该罪名区别于故意杀人罪的核心特征在于行为人既无杀人故意,也无伤害故意,而是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导致死亡结果。典型判例包括医护人员违规操作、司机未履行安全驾驶义务等情形(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24号)。
在英美法系中,Black's Law Dictionary将"negligent homicide"定义为"因未能履行法律要求的注意义务而导致非故意死亡",强调行为人应当预见风险却未尽合理注意(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2019)。比较法视野下,中国刑法更强调结果责任,而普通法体系更注重对注意义务标准的界定。
量刑标准方面,依据中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基本刑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该规定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与德国《刑法典》第222条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五年以下自由刑形成对比(德国联邦司法部官网,2021年修订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过失致人于死”即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行为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形。以下从定义、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三方面综合说明:
该罪名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但因疏忽大意未预见,或已预见但轻信能避免,最终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行为。法律依据为《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主观要件
必须存在过失心理状态,包括:
客观要件
主体要件
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主体()。
客体要件
侵犯他人生命权,对象为已出生的自然人()。
以上内容综合《刑法》条文及司法解释,具体案件需结合实际情况判定。
保护妇女与儿童丙酰马嗪测醚镜倡办的充放电钥电伤断裂点房屋漆风斗复原剂虹膜伸缩渐弱的开槽导波管空隙率拉伸粘度令牌总线网佩维氏试验屏极电容普罗塞普塔辛茜士林气垫亲和层析全面答辩全数萨利氏硬纤维反应声音正常声援审计档案丝筛袜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