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air scoop
风斗(fēng dǒu)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通风排气的装置,常见于北方民居的屋顶或墙壁上。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特定结构引导气流,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同时防止雨水、灰尘或异物进入。以下是详细解释:
中文释义
风斗指利用风力产生抽吸作用的通风设备,通常为斗形或漏斗状,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并引入新鲜空气。《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一种通风设备,用风力来抽气排烟”。
英文对应词
在汉英词典中,风斗常译为"wind ventilator" 或"ventilating hood",强调其借助风力驱动的通风特性。例如,《汉英大词典》标注为 "a wind-driven ventilator; an exhaust hood"。
物理构造
传统风斗多由木材、砖瓦或金属制成,主体为空心斗状结构,顶部设遮雨帽,侧面开有定向进风口。其设计利用伯努利原理:当外界气流通过狭窄风口时流速加快,内部气压降低,从而抽出室内空气。
科学原理
根据流体力学公式,风斗的排风量(Q)与风速(v)、风口面积(A)及阻力系数(C)相关:
$$
Q = C cdot A cdot v
$$
这一公式解释了风斗在低风速环境下仍能保持通风效率的原因。
历史渊源
风斗最早见于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尤其在厨房、土炕烟道中普及,用于排出炊烟及湿气。其名称中的“斗”既形容其外形如量斗,亦隐喻“吸纳风气”的功能。
现代应用
当代建筑中,风斗演变为金属涡轮通风器(turbine ventilator),广泛应用于仓库、温室等场所,无需电力即可持续通风,符合低碳设计理念。
术语注释:英文翻译需区分语境。若指传统建筑构件,用"wind ventilator";若指现代工业通风设备,则用"ventilating hood" 或"exhaust cowl"。
“风斗”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安装在门窗上的通风换气设备,通常由纸板或三合板制成。其核心用途是冬季生火取暖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装置通过引导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同时排出有害气体,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在特定语境下,“风斗”也指一种农业机械,即扬谷器。它利用风力分离谷物中的糠秕杂质,属于传统农具的一种。例如郭沫若在《创造十年续篇》中提到的“风斗”即为此类工具。
如需更详细的实物图或具体安装方式,建议结合地方民俗资料或老式建筑文献进一步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