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adoxical
cunning; deceitful; eerie; tricky
determine; discuss; in terms of; ism; statement; talk about; theory; view
"诡论的"(guǐ lùn de)在汉英词典视角下,主要对应英文形容词paradoxical,指看似矛盾或荒谬,但可能蕴含深层真理或逻辑的。其核心在于揭示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张力,常出现在哲学、逻辑学、文学等领域。以下是详细解析:
"诡"含奇异、狡黠之意,"论"指论述或观点,"诡论的"整体描述违背直觉却可能成立的矛盾陈述。
Paradoxical(源自希腊语 paradoxos,意为"出乎意料")。
例:
"少即是多" 是一个典型的诡论的表述。
"Less is more" is aparadoxical statement.
表面逻辑自相矛盾,但内在隐含合理性。
例: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中"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的诡论描述。
挑战常识,引发对认知局限的思考。
例:庄子"庄周梦蝶"探讨真实与虚幻的诡论关系。
文学中增强张力,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诡论台词:
"我唯一的爱源自我唯一的恨。"(《罗密欧与朱丽叶》)
Paradoxical: adj. Seemingly absurd or contradictory, yet possibly true.
("看似荒谬或矛盾,但可能为真。")
Involving or of the nature of aparadox.
("涉及悖论或具有悖论性质。")
"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若其为真,则自证为假;若为假,则自证为真。
(逻辑学基础案例,见《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回应,构成认知论的诡论循环。
术语 | 含义 | 与"诡论的"关联 |
---|---|---|
悖论 (Paradox) | 自相矛盾的命题 | "诡论的"是其形容词形式 |
诡辩 (Sophism) | 故意使用错误推理的论证 | 目的不同:诡辩迷惑,诡论启发 |
反讽 (Irony) | 表象与事实相反的表达 | 修辞相似,但诡论侧重逻辑矛盾 |
来源说明:
“诡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诡谲的言论或谬论
指带有欺骗性、不合逻辑的言论,常被用来煽动或迷惑他人。例如:“他以诡论来煽惑盲从的群众。”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也有体现,如南朝谢庄《索虏互市议》提到“和约诡论,尤宜固絶”,宋代朱弁《曲洧旧闻》也批评“诡论灭世”。
哲学与逻辑学中的特殊命题
指形式上看似矛盾或自相抵牾,但可能包含深层合理性的命题。例如公孙龙的“二无一”命题,即通过逻辑构造揭示矛盾性(如“白马非马”类辩题)。
“诡论”既可指现实中带有误导性的言论,也用于描述哲学中的矛盾命题。其核心特点是表面合理但内在逻辑存在缺陷或矛盾。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澳大利亚X脑炎白木耳包装工厂表驱动解释程序标准化钢锭工作人员个人报酬记录行动纲领航行速度化学工业水处理法麾甲糖颈动脉沟紧急费用禁用代码居间分生组织卡莱耳氏管可变价格政策苦读联络途径利润总额氯化物脑糖脂取长补短商品锌鲨鱼水生动物酸乳酶停滞的图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