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路级协议英文解释翻译、链路级协议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link-level protocol
分词翻译:
链路级的英语翻译:
【计】 link level
协议的英语翻译:
agree on; agreement; confer; deliberation
【计】 protocol
【经】 agreement; assent; composition; treaty
专业解析
链路级协议(Link-Level Protocol),在计算机网络领域,是指管理直接相连的两个网络节点(例如两台相邻的路由器、一台计算机与一台交换机)之间通信规则和数据传输过程的协议集合。它作用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其核心含义和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术语构成与基本定义:
- 链路 (Link): 指物理传输介质(如网线、光纤、无线信道)及其两端直接相连的设备端口之间形成的通信通道。这是数据传输的物理基础。
- 级 (Level): 指其在网络协议栈中所处的层级,即数据链路层。
- 协议 (Protocol): 指一套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约定,用于管理通信双方如何交互、如何格式化数据、如何处理错误等。
- 综合定义: 因此,“链路级协议”特指那些在单条物理链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确保数据在该链路上可靠、有序、高效传输的通信规则。它负责将物理层提供的原始比特流转换成逻辑上无差错的传输通道。
-
核心功能与职责:
- 成帧 (Framing): 将网络层传递下来的数据包(Packet)封装成适合在物理链路上传输的“帧”(Frame)。帧包含特定的起始和结束标志、地址信息(如MAC地址)、控制信息和数据载荷。这是链路层协议最基础的功能。例如,以太网使用特定的前导码和帧定界符来标识帧的开始和结束。
- 物理寻址 (Physical Addressing): 在帧头中添加源和目标设备的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以确保数据在共享介质(如以太网)上能正确送达目标节点。
- 差错控制 (Error Control): 检测甚至纠正数据在物理链路上传输时可能发生的比特错误。常用机制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在帧尾添加校验和(Checksum),接收方通过校验和判断帧是否损坏,并可能请求重传。
- 流量控制 (Flow Control): 协调发送方和接收方的速度,防止发送方发送数据过快导致接收方缓冲区溢出。常见机制有停止等待(Stop-and-Wait)和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
- 访问控制 (Access Control): 在共享介质的网络中(如传统以太网),决定哪个节点在何时有权发送数据,以避免冲突。例如,以太网早期使用的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就是一种链路级的访问控制机制。
-
常见示例:
- 以太网协议族 (Ethernet Family): 如 IEEE 802.3,这是局域网中最广泛使用的链路层协议标准。它定义了帧格式、MAC地址、CSMA/CD(早期)以及现代交换式以太网的运作方式。
- 点对点协议 (Point-to-Point Protocol - PPP): 常用于拨号上网、DSL连接或路由器之间的串行链路。它提供成帧、差错检测、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等功能。
-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 HDLC): 一种广泛使用的面向比特的同步数据链路层协议,常用于广域网连接(如路由器间的专线连接)。它是许多其他协议(如PPP、帧中继的LAPF)的基础。
- 无线局域网协议: 如 IEEE 802.11 (Wi-Fi) 系列标准中的MAC子层协议,负责无线链路上的媒体访问控制(CSMA/CA)和链路管理。
权威参考来源:
- RFC 1122 - Requirements for Internet Hosts - Communication Layers: 这份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经典文档定义了TCP/IP协议栈各层(包括链路层)主机应满足的要求。它明确指出链路层负责本地网络上的通信(如在同一以太网段上)。 (来源:IETF RFC 1122)
- Andrew S. Tanenbaum & David J. Wetherall, "Computer Networks" (5th Edition): 这本权威的网络教材在第三章“数据链路层”详细阐述了链路层协议的功能、设计问题(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以及具体协议实例(如HDLC, PPP, 以太网)。 (来源:Tanenbaum, A.S., & Wetherall, D.J. (2011). Computer Networks (5th ed.). Pearson Education.)
- IEEE 802 Standards: IEEE 802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局域网和城域网的链路层(尤其是MAC子层)标准。例如:
- IEEE 802.3: 定义以太网标准。
- IEEE 802.11: 定义无线局域网(Wi-Fi)标准。 (来源: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 - IEEE 802)
- "Data Link Layer" on Wikipedia: 维基百科的“数据链路层”词条提供了对链路层功能、子层划分(LLC和MAC)以及常见协议的概述。虽然维基百科是百科资源,但其关于基础技术概念的条目通常引用可靠来源,并经过社区审核,可作为辅助理解的起点。 (来源:Wikipedia - Data Link Layer)
网络扩展解释
链路级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是网络通信中负责相邻节点间数据传输的规则,位于OSI模型的第二层或TCP/IP模型的链路层。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一、主要功能
- 数据封装与传输
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为帧(包含帧头、数据和帧尾),通过物理介质传输。例如以太网帧、PPP帧。
- 地址解析与转换
支持ARP(IP转MAC地址)和RARP(MAC转IP地址)协议,实现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
- 错误控制与流量管理
通过校验和(如CRC)、滑动窗口机制等检测或纠正传输错误,并控制数据传输速率。
二、常见协议类型
- 局域网协议
- 以太网(IEEE 802.3):使用CSMA/CD技术,支持10Mbps至100Gbps速率,帧格式包含源/目的MAC地址。
- 令牌环网(IEEE 802.5):通过令牌控制数据发送权限,减少冲突。
- 广域网协议
- PPP(点对点协议):支持身份验证(如PAP/CHAP)、多协议封装,替代了SLIP协议。
- HDLC:提供可靠传输,支持同步通信和多点连接。
- 串行线路协议
- SLIP:早期简单协议,但缺乏校验和地址协商功能,已逐渐被PPP取代。
三、关键参数
- MTU(最大传输单元):如以太网MTU为1500字节,超过则需分片。
- 帧格式差异:不同协议帧结构不同(如以太网包含类型字段,802.3添加LLC头)。
四、应用场景
- 局域网内设备通信(以太网)
- 拨号上网/路由器间连接(PPP)
- 工业控制网络(HDLC)
如需更详细协议封装过程或校验机制,可参考(以太网)、(PPP/HDLC)等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阿贝格规则半双工操作苯硫基甲烷比例误差反代换放生杆菌科工人们公式语言估计损益表号叫结果信息杰纳斯绿B染剂精致图基数转换脊髓排尿中枢聚苯并┭二唑流行性良性干胸膜炎马踵炎挠矩配位异构体偏瘫前的葡庚糖酸球棒恙螨属上升时间常数视频率放大器首犯双合镍糖生成作用填塞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