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神经节苷脂英文解释翻译、神经节苷脂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ganglioside

分词翻译:

神经节的英语翻译:

ganglion
【医】 gangli-; ganglia; ganglio-; ganglion; nerve-ganglion; neuroganglion
neuroploca

苷的英语翻译:

【化】 glycoside

脂的英语翻译:

fat; grease; rouge
【化】 butter
【医】 adeps; adipo-; fat; lipid; lipide; lipin; lipoid; pio-; stearo-
steato-

专业解析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是一类结构复杂且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胞膜的外表面,尤其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膜上含量丰富。

  1. 定义与基本结构

    • 神经节苷脂由一个疏水的神经酰胺(Ceramide)基团和一个亲水的寡糖链组成。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寡糖链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带负电荷的唾液酸(Sialic acid, 通常是N-乙酰神经氨酸, Neu5Ac)残基。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两亲性(亲水和亲脂部分),能够稳定地嵌入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
    • 英文名称“Ganglioside”源自其最初被发现大量存在于神经节(Ganglion)细胞中。
  2. 结构与分类

    • 神经节苷脂的结构多样性主要源于其寡糖链的复杂性。寡糖链通常由多个单糖(如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葡萄糖胺等)组成,并连接有1个或多个唾液酸分子。
    • 其分类主要基于寡糖链中唾液酸的数量和连接位置。常见的命名系统如Svennerholm系统,根据所含唾液酸残基的数量用M(单唾液酸)、D(双唾液酸)、T(三唾液酸)、Q(四唾液酸)表示,再结合层析迁移率(如GM1, GM2, GM3, GD1a, GD1b, GT1b等)。例如,GM1是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 结构通式可表示为:Ceramide - Glc - Gal - (GalNAc) - Gal - NeuAc(n) (其中n代表唾液酸数量,具体连接位置和糖基序列决定具体类型)。
  3. 生物学功能

    • 细胞膜结构与微域形成: 神经节苷脂是细胞膜脂筏(Lipid rafts)的关键组分。这些富含胆固醇和鞘脂(包括神经节苷脂)的微结构域参与信号分子的招募和信号转导的启动与调控。
    • 细胞识别与粘附: 其暴露在细胞表面的糖链结构可作为细胞间识别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标签,参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间的识别、粘附和通讯过程,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如轴突导向、突触形成)至关重要。
    • 受体功能与信号转导: 某些神经节苷脂(如GM1)可作为特定细菌毒素(如霍乱毒素)的受体。它们也参与调控多种生长因子受体(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神经营养因子受体Trk等)的活性,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信号通路。
    • 神经发育与可塑性: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突触传递和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离子通道功能等。
    • 细胞保护: 有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如GM1)在神经损伤模型中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在研究中。
  4. 临床意义

    • 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 某些神经节苷脂代谢途径中酶的遗传缺陷会导致神经节苷脂在溶酶体内异常积累,引发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
      • GM2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包括Tay-Sachs病(己糖胺酶A缺乏导致GM2积累)和Sandhoff病(己糖胺酶B缺乏)。
      •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由β-半乳糖苷酶缺乏引起。
    • 神经损伤与修复: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尤其是GM1)曾被研究用于治疗中风、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存在争议,目前临床应用有限。
    • 癌症: 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神经节苷脂的表达谱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行为(如侵袭、转移、免疫逃逸)相关,并可作为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 神经退行性疾病: 有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代谢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是一种糖脂类复合物,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中,尤其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解释:

一、定义与结构

神经节苷脂由糖鞘脂和唾液酸组成,其分子结构包含一个疏水的神经酰胺部分和一个亲水的寡糖链,链末端通常连接唾液酸。根据糖链的组成差异,目前已发现超过20种类型,常见如GM1、GD1b、GQ1b等。

二、发现与历史

1935年,德国科学家克伦克(E. Klenk)在泰萨氏病(Tay-Sachs病)患儿脑中发现神经节苷脂异常蓄积,首次将其命名为“神经节苷脂”。

三、功能与作用

  1. 神经保护与修复
    神经节苷脂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突触可塑性及轴突生长,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显示,它对中风、脑外伤等引起的神经退化有保护作用。
  2. 调节神经发育
    参与神经元分化、迁移和生长锥延伸,对胎儿脑部发育尤为重要,可预防脑瘫等疾病。
  3. 疾病关联性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相关。

四、临床应用

五、注意事项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头晕),极少数案例报告诱发格林巴利综合征。用药前需进行过敏测试,避免自行使用。

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和修复物质,兼具基础研究与临床价值。其作用机制复杂,未来可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发挥更大潜力。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按键频率膀子比利时等待宏功能二进编码器辐射段外壳各从其文字的本义构成的后像试验婚姻的要件甲烷细菌属集体测验集体归化拉埃奈克氏窒息性卡他联合法模拟谱脑室炎农业保险频率曳移普适变形轻质过滤汽缸油球蛋白取暖器软骨间的砂砖双苄胺铁锌尖晶石同素异形物酮戊二酸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