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神經節苷脂英文解釋翻譯、神經節苷脂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ganglioside

分詞翻譯:

神經節的英語翻譯:

ganglion
【醫】 gangli-; ganglia; ganglio-; ganglion; nerve-ganglion; neuroganglion
neuroploca

苷的英語翻譯:

【化】 glycoside

脂的英語翻譯:

fat; grease; rouge
【化】 butter
【醫】 adeps; adipo-; fat; lipid; lipide; lipin; lipoid; pio-; stearo-
steato-

專業解析

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是一類結構複雜且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主要存在于脊椎動物細胞膜的外表面,尤其在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細胞膜上含量豐富。

  1. 定義與基本結構

    • 神經節苷脂由一個疏水的神經酰胺(Ceramide)基團和一個親水的寡糖鍊組成。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寡糖鍊中包含一個或多個帶負電荷的唾液酸(Sialic acid, 通常是N-乙酰神經氨酸, Neu5Ac)殘基。這種獨特的結構使其具有兩親性(親水和親脂部分),能夠穩定地嵌入細胞膜的脂質雙層中。
    • 英文名稱“Ganglioside”源自其最初被發現大量存在于神經節(Ganglion)細胞中。
  2. 結構與分類

    • 神經節苷脂的結構多樣性主要源于其寡糖鍊的複雜性。寡糖鍊通常由多個單糖(如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葡萄糖胺等)組成,并連接有1個或多個唾液酸分子。
    • 其分類主要基于寡糖鍊中唾液酸的數量和連接位置。常見的命名系統如Svennerholm系統,根據所含唾液酸殘基的數量用M(單唾液酸)、D(雙唾液酸)、T(三唾液酸)、Q(四唾液酸)表示,再結合層析遷移率(如GM1, GM2, GM3, GD1a, GD1b, GT1b等)。例如,GM1是單唾液酸神經節苷脂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 結構通式可表示為:Ceramide - Glc - Gal - (GalNAc) - Gal - NeuAc(n) (其中n代表唾液酸數量,具體連接位置和糖基序列決定具體類型)。
  3. 生物學功能

    • 細胞膜結構與微域形成: 神經節苷脂是細胞膜脂筏(Lipid rafts)的關鍵組分。這些富含膽固醇和鞘脂(包括神經節苷脂)的微結構域參與信號分子的招募和信號轉導的啟動與調控。
    • 細胞識别與粘附: 其暴露在細胞表面的糖鍊結構可作為細胞間識别和相互作用的分子标籤,參與細胞-細胞、細胞-基質間的識别、粘附和通訊過程,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如軸突導向、突觸形成)至關重要。
    • 受體功能與信號轉導: 某些神經節苷脂(如GM1)可作為特定細菌毒素(如霍亂毒素)的受體。它們也參與調控多種生長因子受體(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神經營養因子受體Trk等)的活性,影響細胞增殖、分化、存活和凋亡信號通路。
    • 神經發育與可塑性: 在神經系統中,神經節苷脂對神經元的生長、分化、突觸傳遞和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它們影響神經遞質釋放、離子通道功能等。
    • 細胞保護: 有研究表明神經節苷脂(如GM1)在神經損傷模型中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但其臨床應用價值仍在研究中。
  4. 臨床意義

    • 遺傳性溶酶體貯積病: 某些神經節苷脂代謝途徑中酶的遺傳缺陷會導緻神經節苷脂在溶酶體内異常積累,引發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
      • GM2神經節苷脂貯積症:包括Tay-Sachs病(己糖胺酶A缺乏導緻GM2積累)和Sandhoff病(己糖胺酶B缺乏)。
      •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由β-半乳糖苷酶缺乏引起。
    • 神經損傷與修複: 外源性神經節苷脂(尤其是GM1)曾被研究用于治療中風、脊髓損傷等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但其療效和安全性存在争議,目前臨床應用有限。
    • 癌症: 某些腫瘤細胞表面神經節苷脂的表達譜會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可能與腫瘤的惡性行為(如侵襲、轉移、免疫逃逸)相關,并可作為潛在的腫瘤标志物或治療靶點。
    • 神經退行性疾病: 有研究探讨神經節苷脂代謝異常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是一種糖脂類複合物,廣泛存在于哺乳動物細胞膜中,尤其在神經系統中含量豐富。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解釋:

一、定義與結構

神經節苷脂由糖鞘脂和唾液酸組成,其分子結構包含一個疏水的神經酰胺部分和一個親水的寡糖鍊,鍊末端通常連接唾液酸。根據糖鍊的組成差異,目前已發現超過20種類型,常見如GM1、GD1b、GQ1b等。

二、發現與曆史

1935年,德國科學家克倫克(E. Klenk)在泰薩氏病(Tay-Sachs病)患兒腦中發現神經節苷脂異常蓄積,首次将其命名為“神經節苷脂”。

三、功能與作用

  1. 神經保護與修複
    神經節苷脂能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突觸可塑性及軸突生長,修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研究顯示,它對中風、腦外傷等引起的神經退化有保護作用。
  2. 調節神經發育
    參與神經元分化、遷移和生長錐延伸,對胎兒腦部發育尤為重要,可預防腦癱等疾病。
  3. 疾病關聯性
    抗神經節苷脂抗體與格林巴利綜合征等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相關。

四、臨床應用

五、注意事項

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皮疹、頭暈),極少數案例報告誘發格林巴利綜合征。用藥前需進行過敏測試,避免自行使用。

神經節苷脂是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和修複物質,兼具基礎研究與臨床價值。其作用機制複雜,未來可能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中發揮更大潛力。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