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trisodarsen
【化】 arsenobenzol; arsphenamine
【医】 arsphenamine; dichlordioxydiamidoarsenobenzol; dioxydiaminoarsenobenzol
Ehrlich-Hata preparation; Ehrlich-Hata remedy; Hata preparation; No.606
six-o-six
【化】 sulfoacid; sulfonic acid
【医】 salfacid; sulfo-acid; sulfonic acid
three; several; many
【计】 tri
【化】 trimethano-; trimethoxy
【医】 tri-
natrium; sodium
【医】 Na; natrium; natrum; sodii; sodio-; sodium
胂凡纳明磺酸三钠(英文:Sodium Arsphenamine Sulfonate 或Sulfarsphenamine Sodium),是一种历史上重要的含砷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梅毒等螺旋体感染疾病。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胂凡纳明 (Arsphenamine)
音译自英文"Arsphenamine",由"arsen-"(砷)和"phenamine"(苯胺衍生物)构成,中文亦称"砷凡纳明"。指含砷的有机药物母体结构(对氨基苯胂酸衍生物),其化学式为:
$$ce{C12H12As2N2O2 cdot 2HCl cdot 2H2O}$$
磺酸三钠 (Sulfonate Trisodium)
"磺酸"指分子中引入的-SO₃H基团(磺酸基),"三钠"表明化合物含三个钠离子($ce{Na3}$),对应英文"sulfonate"和"trisodium"。
结构特征
为胂凡纳明(606化合物)的磺化衍生物,分子式 $ce{C12H12As2N2Na3O7S2}$。磺酸化提高了水溶性,解决了胂凡纳明需临用配制的缺陷。
作用机制
在体内释放砷离子($ce{As^{3+}}$),与螺旋体酶系统的巯基结合,干扰其代谢而发挥抗菌作用。对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有效,但治疗指数低(有效剂量接近中毒剂量)。
临床应用
20世纪早期作为"抗梅毒神药"使用(商品名如"新胂凡纳明"),需静脉注射给药。因毒性大(引发砷中毒、肝肾功能损伤),已被青霉素等抗生素取代。
现代意义
现仅存于药理学史文献中,代表化学治疗学早期里程碑。其研发推动了药物化学结构修饰(如磺化增溶)理念的发展。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可引用链接,以上来源标注文献名称,实际引用需查阅对应出版物。)
“胂凡纳明磺酸三钠”是一个由多个化学术语组合而成的名称,其含义需拆解分析:
胂凡纳明(Arsphenamine)
指历史上首个治疗梅毒的有机砷化合物(1909年由保罗·埃尔利希研发),曾被称为“606号化合物”。它含砷(As)结构,通过抑制病原体代谢发挥作用,但因毒性较大后被更安全的抗生素取代。
磺酸(Sulfonic Acid)
指含磺酸基团(-SO₃H)的化合物。磺酸化是药物修饰的常见手段,可增强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难度。
三钠(Trisodium)
表明该化合物含有三个钠离子(Na⁺)作为抗衡离子,形成钠盐。钠盐形式通常用于提高药物稳定性、溶解性,便于制成注射剂或口服制剂。
综合解释
“胂凡纳明磺酸三钠”可能是胂凡纳明的磺酸化衍生物钠盐,推测为通过引入磺酸基团并形成三钠盐来改良原药物的理化性质(如降低毒性、增强水溶性)。此类结构改造在药物化学中常见,旨在优化药效与安全性。
注意
由于未检索到直接文献支持,以上分析基于化学命名规则推测。建议通过专业数据库(如SciFinder、PubChem)或药典进一步验证该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及用途。若名称存在拼写误差(如“磺酸三钠”是否为“磺酸钠”),也可能影响检索结果。
矮子里拔长子白糠疹白细胞补体掺合油炒货垂直的溢流管处理逻辑弹性碰撞倒提壶属植物电离平衡电压衰减短轮齿多块存储器辐辏点更迭圆形门环空间铬盐处理公司债券酣梦加速过泸器记忆法恳谈会硫酸腺苷酰转移酶卤化一水五氨合铬逆行纤维染房如果结构试验压力双方的争办微吸附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