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risodarsen
【化】 arsenobenzol; arsphenamine
【醫】 arsphenamine; dichlordioxydiamidoarsenobenzol; dioxydiaminoarsenobenzol
Ehrlich-Hata preparation; Ehrlich-Hata remedy; Hata preparation; No.606
six-o-six
【化】 sulfoacid; sulfonic acid
【醫】 salfacid; sulfo-acid; sulfonic acid
three; several; many
【計】 tri
【化】 trimethano-; trimethoxy
【醫】 tri-
natrium; sodium
【醫】 Na; natrium; natrum; sodii; sodio-; sodium
胂凡納明磺酸三鈉(英文:Sodium Arsphenamine Sulfonate 或Sulfarsphenamine Sodium),是一種曆史上重要的含砷有機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療梅毒等螺旋體感染疾病。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胂凡納明 (Arsphenamine)
音譯自英文"Arsphenamine",由"arsen-"(砷)和"phenamine"(苯胺衍生物)構成,中文亦稱"砷凡納明"。指含砷的有機藥物母體結構(對氨基苯胂酸衍生物),其化學式為:
$$ce{C12H12As2N2O2 cdot 2HCl cdot 2H2O}$$
磺酸三鈉 (Sulfonate Trisodium)
"磺酸"指分子中引入的-SO₃H基團(磺酸基),"三鈉"表明化合物含三個鈉離子($ce{Na3}$),對應英文"sulfonate"和"trisodium"。
結構特征
為胂凡納明(606化合物)的磺化衍生物,分子式 $ce{C12H12As2N2Na3O7S2}$。磺酸化提高了水溶性,解決了胂凡納明需臨用配制的缺陷。
作用機制
在體内釋放砷離子($ce{As^{3+}}$),與螺旋體酶系統的巯基結合,幹擾其代謝而發揮抗菌作用。對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有效,但治療指數低(有效劑量接近中毒劑量)。
臨床應用
20世紀早期作為"抗梅毒神藥"使用(商品名如"新胂凡納明"),需靜脈注射給藥。因毒性大(引發砷中毒、肝腎功能損傷),已被青黴素等抗生素取代。
現代意義
現僅存于藥理學史文獻中,代表化學治療學早期裡程碑。其研發推動了藥物化學結構修飾(如磺化增溶)理念的發展。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引用鍊接,以上來源标注文獻名稱,實際引用需查閱對應出版物。)
“胂凡納明磺酸三鈉”是一個由多個化學術語組合而成的名稱,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胂凡納明(Arsphenamine)
指曆史上首個治療梅毒的有機砷化合物(1909年由保羅·埃爾利希研發),曾被稱為“606號化合物”。它含砷(As)結構,通過抑制病原體代謝發揮作用,但因毒性較大後被更安全的抗生素取代。
磺酸(Sulfonic Acid)
指含磺酸基團(-SO₃H)的化合物。磺酸化是藥物修飾的常見手段,可增強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藥物在體内的代謝難度。
三鈉(Trisodium)
表明該化合物含有三個鈉離子(Na⁺)作為抗衡離子,形成鈉鹽。鈉鹽形式通常用于提高藥物穩定性、溶解性,便于制成注射劑或口服制劑。
綜合解釋
“胂凡納明磺酸三鈉”可能是胂凡納明的磺酸化衍生物鈉鹽,推測為通過引入磺酸基團并形成三鈉鹽來改良原藥物的理化性質(如降低毒性、增強水溶性)。此類結構改造在藥物化學中常見,旨在優化藥效與安全性。
注意
由于未檢索到直接文獻支持,以上分析基于化學命名規則推測。建議通過專業數據庫(如SciFinder、PubChem)或藥典進一步驗證該化合物的具體結構及用途。若名稱存在拼寫誤差(如“磺酸三鈉”是否為“磺酸鈉”),也可能影響檢索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