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errocyanic acid
sal; salt
【医】 halo-; sal; salt
氰亚铁酸盐(ferrocyanide)是含有[ ce{[Fe(CN)6]^{4-}} ]配阴离子的一类无机化合物的统称,其核心为亚铁离子((ce{Fe^{2+}}))与氰根离子((ce{CN^{-}}))形成的稳定六配位络合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中文名称
“氰亚铁酸盐”由三部分构成:
英文对应
英文名称为ferrocyanide,源自拉丁语:
结构
中心亚铁离子((ce{Fe^{2+}}))与六个氰根离子形成八面体配位结构,化学式为[ ce{[Fe(CN)6]^{4-}} ]。该离子高度稳定,因氰根是强场配体,导致低自旋电子排布。
常见化合物
与氰铁酸盐区别
氰铁酸盐(ferricyanide)含+3价铁([ ce{[Fe(CN)6]^{3-}} ]),如赤血盐((ce{K3[Fe(CN)6]})),二者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相互转化。
工业用途
毒性说明
氰亚铁酸盐本身毒性极低,因其氰根与铁紧密结合,难以释放游离氰离子((ce{HCN}))。但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分解产生氢氰酸,需规范使用。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ferrocyanide”定义为[ ce{[Fe(CN)6]^{4-}} ]离子(参见IUPAC《无机化学命名法》)。
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允许亚铁氰化钾/钠作为抗结剂(限量10 mg/kg),详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其安全性,指出在规范用量下无健康风险(参见WHO食品添加剂系列报告)。
注:以上内容综合化学术语规范、食品安全法规及毒理学研究,核心定义参见权威机构如IUPAC、WHO及中国国家标准。
氰亚铁酸盐是一种含铁和氰根的配位化合物,其化学式为$text{Fe(CN)}_6^{4-}$,属于亚铁氰化物的一种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氰亚铁酸盐由亚铁离子($text{Fe}^{2+}$)与氰根($text{CN}^-$)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整体带负电荷($text{Fe(CN)}_6^{4-}$)。其盐类可分为可溶盐(如钾盐、钠盐)和不溶盐(如某些重金属盐),且本身无毒。
通常通过氰化物与亚铁盐反应生成,例如硫酸亚铁与游离氰化物反应: $$text{Fe}^{2+} + 6text{CN}^- rightarrow text{Fe(CN)}_6^{4-}$$ 这一反应常用于金矿尾矿处理,通过固定游离氰化物来减少环境污染。
在高温、低pH值或紫外线照射下,氰亚铁酸盐可能分解并释放氰化物,导致二次污染。例如,回填矿区的溶液若渗出,可能污染地下水。
其英文名“ferrocyanide”源自拉丁语前缀“ferro-”(亚铁)和“cyanide”(氰化物),中文又称“亚铁氰酸盐”。
氰亚铁酸盐是重要的环境修复剂,但需注意其潜在分解风险。如需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化学手册或权威数据库。
背弃的表达式类型比例法则不服的申诉大脑镰下的丁基丙二酸二价的分处归纳权值国际性公共政策火酒胶乳用促进剂睫状后囊纤维镜轴计脊髓小脑后束拒绝支付证书开审氯醛樟脑没收的货物迷宫欧几里得算法皮胶屏状核七十七国集团人造关节色菌绿素石皮事先编辑手摇干湿球湿度计缩醛链交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