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herpes miliaria
【医】 Panicum italicum L.
grain; granule
【医】 grain; granula; granulatio; granulation; granulationes; granule; granum
bleb; herpes
【医】 emphlysis; herpes
粟粒疱疹(Miliaria)是一种因汗液滞留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常见于高温潮湿环境或衣物摩擦部位。该术语在汉英医学词典中对应英文名称"miliaria",源自拉丁语"milium"(小米),形容其皮疹呈粟粒状特征。
临床上表现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透明或红色丘疹,多分布于颈部、胸背部及皮肤皱褶处。根据汗管堵塞深度可分为三类:晶状粟粒疹(Miliaria crystallina)表现为表皮浅层透明水疱;红色粟粒疹(Miliaria rubra)可见真皮上部炎症性红色丘疹;深部粟粒疹(Miliaria profunda)则形成肉色坚实丘疹(来源:DermNet NZ)。
病理机制涉及汗管角化异常导致汗液渗漏至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高危人群包括新生儿、肥胖者及长期卧床患者(来源:《默克诊疗手册》)。预防措施强调保持皮肤干爽,急性期治疗以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为主(来源:UpToDate临床数据库)。
医学上并没有“粟粒疱疹”这一标准术语,可能是对“粟粒疹”和“疱疹”两种不同皮肤问题的混淆。以下分别解释这两个概念,并说明区别:
定义:粟粒疹是汗液潴留引起的皮肤炎症,俗称痱子,主要因高温、潮湿导致汗腺导管阻塞引发。
分型与症状:
治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高温环境。多数可自愈,严重时需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抗生素软膏。
定义: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如HSV、VZV)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簇集性水疱、糜烂或溃疡。
常见类型:
治疗:需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不可自愈。
特征 | 粟粒疹(痱子) | 疱疹 |
---|---|---|
病因 | 汗管阻塞(非感染性) | 病毒感染(HSV、VZV等) |
典型表现 | 小水疱、红疹或脓疱 | 群集水疱、糜烂或溃疡 |
伴随症状 | 瘙痒、灼热感 | 疼痛、发热、淋巴结肿大 |
传染性 | 无 | 有 |
治疗 | 保持干燥,外用药物 | 抗病毒药物 |
“粟粒疱疹”并非医学术语,需根据症状区分是粟粒疹(痱子)还是疱疹。若出现脓疱、疼痛或发热,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保兑银行贝格曼氏纤维苯基丙醛肠梗阻出口货单靛蓝二磺酸电压振幅定位控制电路防猝变的防裂片非定比性符号量值光发射体国人含酚煤溜油交战集团基群选择肌纤维素零售处民主国家谋叛的皮质窦人体狂蝇熔凝含氨铜栅极接地三极电路实体审实物工资书写狂特种审计停用字母队列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