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学(英文:Public Finance)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经济影响的学科,主要聚焦于公共部门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旨在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并维护经济稳定。以下是其核心内涵的详细解释:
政府收支活动
财政学以政府税收、公共支出、公债发行及预算管理等为核心研究对象,分析公共资金流动对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影响。例如,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社会保障支出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来源:陈共《财政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公共性与市场失灵矫正
区别于私人财务,财政学强调公共物品(如国防、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如环境污染、公共健康)。
来源:哈维·罗森《财政学》(第10版),清华大学出版社,第4章。
财政收入体系
包括税收理论(如税制设计、税负转嫁)、非税收入(行政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及公债管理,重点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729号,2020年修订。
财政支出优化
涉及公共项目成本效益分析、社会福利制度设计(如医疗保险、养老金),以及政府采购的透明性与效率提升。
来源:世界银行报告《公共支出管理手册》,2021年更新版。
财政政策与经济调控
研究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调节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例如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减税。
来源:IMF《财政监测报告》,2023年10月期。
词源可追溯至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的公共经济论著,现代定义强调"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政府收支)与"public economic efficiency"(公共经济效率)的关联性。
来源: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3rd Edition, 2018.
财政学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如中国2023年实施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降费+专项债),即通过财政工具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激发创新活力。
来源:财政部《2023年财政政策执行报告》。
注:以上引用文献可通过各大学术数据库(如CNKI、JSTOR)或政府官网获取原文。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以下是其核心含义和关键内容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财政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研究财政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及分配关系的科学。它探讨政府如何通过税收、公共支出等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需求的满足。
研究对象
聚焦于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包括政府如何从社会生产成果中获取资金(如税收)、分配资金(如公共支出)以及这些活动反映的经济关系。
学科定位
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模式密切相关。既包含理论分析(如财政政策设计),也涉及实践操作(如税务管理)。
核心研究领域
理论价值
推动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构建,例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将财政功能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
实践应用
如需更全面的学科框架或政策案例,可参考《财政学》教材(如、2、5来源)或权威教育平台资料(如、7)。
保管箱次等工作动态图书馆端脑二乙代溴乙酰尿吩甘酶数观察数据光谱选择特性故障软化海员坏疽火并间接费调整准备截割器己糖醇均苯四酸二酐连续熟成利润表螺旋起重机面积坐标啤汽油的自动氧化全导电性人权日三极管放大器烧磨土投资货物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