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slater's rule
this
【化】 geepound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formula; rule
【化】 rule
斯莱特定则(Slater's Rules) 是量子化学中用于估算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所受有效核电荷((Z_{text{eff}}))的经验规则,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斯莱特(John C. Slater)于1930年提出。其核心目的是简化原子轨道能量和电子屏蔽效应的计算,为理解原子性质(如电离能、原子半径)提供理论基础。
有效核电荷((Z_{text{eff}}))
原子中某一电子实际感受到的核电荷,需扣除其他电子对该电子的屏蔽作用。计算公式为:
$$ Z_{text{eff}} = Z - sigma $$
其中 (Z) 为原子序数(实际核电荷),(sigma) 为屏蔽常数(Slater shielding constant)。
屏蔽常数((sigma))的计算规则
斯莱特将电子按轨道分组(如1s;2s,2p;3s,3p;3d等),并设定屏蔽贡献值:
钠原子((Z=11))电子组态:(1s 2s 2p 3s)。
快速估算原子轨道能量、电离能趋势,解释元素周期律(如原子半径变化)。
未区分s、p、d轨道穿透效应差异,对过渡金属精确度较低;高精度计算需依赖哈特里-福克(Hartree-Fock)法等。
中文术语 | 英文术语 |
---|---|
斯莱特定则 | Slater's Rules |
有效核电荷 | Effective Nuclear Charge |
屏蔽常数 | Shielding Constant |
轨道分组 | Orbital Grouping |
穿透效应 | Penetration Effect |
权威参考来源:
斯莱特定则(Slater's Rule)是量子化学中用于估算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所受有效核电荷的半经验方法,由物理学家约翰·C·斯莱特(John C. Slater)于1930年提出。其核心是通过引入屏蔽常数(σ),将实际核电荷(Z)修正为有效核电荷(Zeff),公式为:
$$ Z{eff} = Z - σ $$
电子分组方式
电子按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分组,排列顺序为:
[ [1s], [2s2p], [3s3p], [3d], [4s4p], [4d], [4f]… ]
同一组内电子屏蔽作用较强。
屏蔽常数计算
应用示例
如计算钠原子(Na)3s电子的Z_eff:
如需具体计算步骤或更多案例,可参考化学教材或量子化学基础资料。
奥伯迈尔氏螺旋体部分正确性证明杜里龙耐酸硅铁多记录副突间的腹胸腔镜检查旱灾横坑黄原酸氧钒夹紧环检查口健行检索程序包计量罐静电成份近眶的极期肌收缩增强链条传动法氯苯咪吲哚酶分离牛蒡油强迫服法律签约日期乳突的生龋性审判法庭摄食过度水黄皮属脱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