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导英文解释翻译、突触传导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synaptic transmission
分词翻译:
突触的英语翻译:
【医】 synapse; synapsis; synaptic junction
传导的英语翻译:
conduct
【化】 conduction
【医】 conduction; dromo-; transmission
专业解析
突触传导(Synaptic Transmission)是神经科学的核心概念,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如肌肉、腺体细胞)通过突触这一特殊结构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从汉英词典视角看,“突触”对应英文“Synapse”(源自希腊语,意为“连接”),而“传导”对应“Transmission”,强调信号跨越突触间隙的传递机制。
一、突触传导的基本过程
- 电信号到达:当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传递至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触发突触前膜去极化。
- 钙离子内流: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²⁺内流促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
- 神经递质释放:小泡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ABA)至突触间隙。
- 受体结合: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离子通道开放或细胞内信号级联。
- 突触后电位:离子流动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改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二、突触类型与传导差异
三、关键调控机制
- 递质重摄取:突触前膜转运体回收多余递质(如5-羟色胺通过SERT转运体),终止信号传递。
- 酶解失活:如乙酰胆碱被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解。
- 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机制调节突触效能,构成学习记忆的细胞基础。
四、生理与临床意义
突触传导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
-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中乙酰胆碱能突触功能减退;帕金森病与黑质多巴胺能突触退化相关。
- 精神疾病: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如5-羟色胺)传导障碍有关;精神分裂症涉及谷氨酸能及多巴胺能突触失调。
- 药物靶点:SSRI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通过抑制5-羟色胺重摄取增强突触传导;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增强GABA能突触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Kandel, E. R., Schwartz, J. H., & Jessell, T. M. (2000).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4th ed.). McGraw-Hill. (权威神经科学教材,详述突触机制)
- Purves, D., et al. (2018). Neuroscience (6th ed.). Sinauer Associates. (涵盖突触可塑性及疾病关联)
- Südhof, T. C. (2013).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The Last Millisecond in the Life of a Synaptic Vesicle. Neuron, 80(3), 675–690. (突触囊泡融合机制研究)
-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2021). 《神经科学术语》. 科学出版社. (中英术语对照标准)
-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Synaptic Transmission Overview. https://www.ninds.nih.gov (政府机构权威科普)
注:部分在线资源链接需访问相关机构官网获取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突触传导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如肌肉、腺体)传递信息的关键过程,其核心是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重新转化为电信号。以下是详细机制:
1. 突触结构
- 突触前膜:发送信号的神经元末端,内含突触小泡(储存神经递质)和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 突触间隙:约20-40纳米的细胞外空间,充满细胞外液。
- 突触后膜:接收信号的细胞膜,含特异性受体和离子通道。
2. 传导过程
-
动作电位到达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引发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Ca²⁺内流。
-
递质释放
Ca²⁺触发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到突触间隙。
-
递质结合受体
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特异性受体(如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或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
-
突触后电位产生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钠离子内流引发去极化(如谷氨酸受体激活)。
-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氯离子内流或钾外流导致超极化(如GABA受体激活)。
-
信号整合与传递
多个EPSP或IPSP在突触后神经元胞体整合,若总和达到阈值则触发新的动作电位。
3. 信号终止
- 递质回收:突触前膜通过转运体重摄取递质(如5-羟色胺)。
- 酶解:突触间隙的酶分解递质(如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
- 扩散:部分递质扩散离开突触区域。
4. 类型与特点
- 化学突触:依赖递质,单向传递,存在约0.5-4 ms延迟,可塑性高(如长时程增强)。
-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直接传递离子电流,双向传导,速度更快(<0.1 ms延迟),常见于需快速反应的神经回路。
5. 生理意义
- 信息精确调控:通过递质种类、受体亚型和浓度梯度实现信号多样化。
- 可塑性基础:突触强度变化是学习与记忆的细胞机制。
- 药物靶点:抗抑郁药(调节5-羟色胺)、镇痛药(影响阿片受体)等通过干预突触传导生效。
若需了解具体递质类型或疾病关联机制,可进一步说明方向。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成品收集器杜朗特氏疗法多分支循环控制器反原子分批结晶器高密度脂蛋白黄链丝菌素脊索膜抗痢夹竹桃两歧桑胚例外项目编码罗累氏下疳膜样的目标程序表木模箱内原性结核尿道口缝术平版胶印平衡振荡器气氛球花科全体人员全自动化编译技术扇区砂心端承世界能源十一酰胺私生子女的认领四舍五入条件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