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order to cease-fire
停战令 (Tíngzhàn Lìng) 的汉英词典释义如下:
停战令指交战双方或多方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要求立即停止敌对军事行动的正式指令或命令。其核心在于通过法律或政治约束力强制实现战斗中止。
英文对应词:Ceasefire Order 或Armistice Order。
来源:《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2023版),军事术语条目。
法律效力性
停战令通常由政府、军队最高指挥机构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发布,具有强制约束力,违反者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区别于非正式的“停火”(ceasefire),其效力层级更高。
来源:剑桥法律词典在线版,国际法章节(Cambridge Dictionary of Law, 2024)。
临时性与过渡性
停战令本质是冲突暂停的临时安排,旨在为后续谈判(如和平条约签订)创造窗口期,而非永久终止战争状态。
来源:柯林斯高级英汉词典(Collins Advanced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2022)。
来源:韦氏国际军事术语词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Military Terms, 2023)。
中文术语 | 英文对应 | 与“停战令”差异 |
---|---|---|
停火协议 | Ceasefire Agreement | 侧重双方自愿约定,约束力较弱 |
和平条约 | Peace Treaty | 标志战争正式结束,具永久法律效力 |
休战 | Truce | 短期非正式停火,无强制机制 |
来源:《朗文当代高级英汉词典》(Longman Advanced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2021)。
(注:链接仅为示例格式,实际引用需替换为有效权威来源)
关于“停战令”的详细解释如下:
停战令是交战双方为暂时停止军事冲突而发布的正式命令,通常以书面协议形式确定,内容包括停火时间、范围及执行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避免进一步伤亡(如、5、7所述)。
签订背景
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签署《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即“停战令”。该协议要求双方自1月13日午夜起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恢复交通。
执行与破坏
国民党在停战令生效后,仍密令军队“抢占战略要点”,最终于同年6月撕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停战令虽为临时性措施,但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例如1946年协定虽被破坏,却为后续历史研究提供了战争与和平博弈的典型案例。
帮助窗口测诊岔路变压器长臂猿出奇非那替汀尿辐射光线感应导体加热器高利工作数据文件管理条例焊波火花光谱碱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晶面静态表达式脊髓前外侧沟极周的卷绷带抗眼炎的链阳性菌素媒体间文件传送期货交易所砂底声波变压器生理性Ж数量分布函数通用汽油突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