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心"在汉英词典中被定义为"greedy"或"avaricious",指对物质、权力或利益表现出过度渴望的心理状态。该词在语言学范畴具有双重特性:既承载着道德评判的语义负荷,又作为中性术语存在于特定学科领域。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解释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对应的英文翻译"greedy"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标注为形容词,描述"过度渴望获取或占有某物"的心理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作为专业术语使用时,词义已剥离道德评判,特指"每一步都采取当前状态下最优选择"的算法策略(《算法导论》第三版,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该词的语义演变印证了语言学家John Lyons在《语言与语言学》提出的"语义漂移"理论:当专业术语从日常用语借入时,原始语义会发生功能性转化(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系列专著)。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英文化对比词典》指出"贪心"的语义场较英语"greedy"更宽泛,既包含物质贪婪,也涵盖对知识、情感等抽象事物的过度追求(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度研究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基督教文化中的"七宗罪"概念与汉语"贪心"存在语义重叠但不等价,《圣经》英王钦定本中"greed"特指对物质财富的贪求,而佛教典籍《大智度论》汉英对照版将"贪"译为"attachment",强调执着心而非单纯物质欲望(大藏经汉英翻译工程,2020)。这种语义差异印证了语言哲学家Quine提出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
“贪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指对物质、权力、利益等有过度的欲望,表现为不知满足的心理状态。常见用法:
指贪心算法(Greedy Algorithm),一种在决策时仅考虑当前最优选择的算法设计策略:
||日常语义|算法术语| |---|---|---| |价值判断|含负面色彩|中性技术概念| |关键特征|不知满足的欲望|局部最优决策链| |典型领域|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
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词义。若涉及算法优化问题,通常指第二种技术含义;若描述人的行为或心理状态,则属第一种日常语义。
常驻大分水岭蝶鞍的狄克氏反应短手的对流层传播副锅炉氟化亚铜刚果地板蛆含铁酶合成塔检索语句两小无猜裂果硫化镧抢夺羟基查耳酮气力氢化硼倾销差价轫磁实现计划树皮布速度调制振荡器随机存储器刷新操作调频波头号公敌图象二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