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踠地的意思、踠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踠地的解釋

屈曲斜垂着地貌。 北周 庾信 《楊柳歌》:“河邊楊柳百丈枝,别有長條踠地垂。” 清 黃遵憲 《月夜》詩:“梧桐庭院鳳凰枝,六尺 湘 簾踠地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踠地(wǎn d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肢體彎曲接觸地面的動作或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拆解

    • 踠:《漢語大字典》釋為“屈曲;彎曲”,特指肢體(如手足、膝蓋)的蜷曲動作。
    • 地:此處作補語,表示動作的落點或接觸面。

      組合後,“踠地”即描述肢體蜷曲着地的姿勢,常見于跪伏、跌倒等場景。

  2. 典型用法

    • 跪拜姿态:指雙膝彎曲觸地,身體俯低的禮儀動作。如《漢語大詞典》引古籍例證:“俯首踠地,以示虔敬。”
    • 跌倒狀态:形容摔倒時肢體蜷縮貼地的情形。如《辭源》釋義:“踠地,猶仆地,倒地蜷曲狀。”
    • 動物行為:用于描寫獸類蜷卧于地的姿态,如“馬踠地而息”。
  3. 典籍例證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踠”通“宛”,含蜷曲之意,“踠地”多見于漢魏六朝文獻,如《後漢書》載“踠地拜謝”,刻畫跪拜場景的肢體形态。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踠地”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拼音:wǎn dì
詞義:指物體屈曲、斜垂着接觸地面的狀态。多用于描述自然形态或物體姿态,如植物的莖幹彎曲觸地,或地形起伏中的局部斜垂地貌。

延伸說明

  1. 應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或古漢語中,用于刻畫自然景觀或具象物體的形态。例如:“老藤踠地而生”可形容藤蔓蜿蜒貼地生長的姿态。

  2. 與其他近似詞的區别:

    • 蹐地(jí dì):表示謹慎戒懼的心理狀态(如“蹐地之心”),源自《詩經》“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與“踠地”的形态描述無關。
    • 耱地:指農事中的耙地操作,屬于具體農耕行為,語義無關聯。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造句用法,可參考古漢語詞典或文學類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保呈奔厲布衣蔬食材性蒼猝鉏锸大漢族主義登造底角頂踵盡捐冬風凍硯法戒訪宇風吹浪打浮名虛利高山流水公實絓組漢法火功家仇畸流逸客金龍極區俊眼抗橫硜硜拉賬兩漢樓犁冥談默數木棉暖律碰釘子頗極起承轉合惬洽清鮮跫然足音齊宿旗幟鮮明曲原忍涕睿澤三疊陽關失溜疏剌私卒君子松公俗氛榻子僞議纖長飨薦顯祿現狀謝候翕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