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曲斜垂着地貌。 北周 庾信 《楊柳歌》:“河邊楊柳百丈枝,别有長條踠地垂。” 清 黃遵憲 《月夜》詩:“梧桐庭院鳳凰枝,六尺 湘 簾踠地垂。”
“踠地”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wǎn dì
詞義:指物體屈曲、斜垂着接觸地面的狀态。多用于描述自然形态或物體姿态,如植物的莖幹彎曲觸地,或地形起伏中的局部斜垂地貌。
應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或古漢語中,用于刻畫自然景觀或具象物體的形态。例如:“老藤踠地而生”可形容藤蔓蜿蜒貼地生長的姿态。
與其他近似詞的區别: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造句用法,可參考古漢語詞典或文學類典籍。
《踠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人跤倒在地上。
《踠地》的部首是足,筆畫總數是15畫。
《踠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故事和傳說,描述了一個人因為跤倒而摔在地上的情景。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逐漸流傳開來。
《踠地》的繁體字寫法為「蠄地」。
古代漢字寫法多樣,而《踠地》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如下:
「脘地」、「㖦地」、「㕡地」。
他一失足,踠地在沙灘上。
她走路不小心,不小心踠地了。
踠跤、踠倒、踠走。
摔倒、跌倒、摔跤。
站立、穩住、站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