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seductress
entice; seduce; accost; cajole; pander; tempt; toll; vamp
【法】 accost; decoy; seduce; seducement; seduction
he; male; man; son
【醫】 andr-; andro-; arrheno-
bimbo; carline; cummer; female; feme; frow; squaw; tit; woman; women
【法】 uxor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勾引男性的女人"通常指主動通過言語、行為或外貌吸引男性注意,意圖建立親密或性關系的女性。該表述在不同語境中隱含價值判斷,需結合文化背景謹慎使用:
"勾引"的詞典定義
漢語中"勾引"指通過手段引誘他人,常含貶義。《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引誘人做不正當的事"(第七版,第453頁)。英語對應詞"seduce" 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定義為"persuade someone t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第十版,第1892頁),強調以魅力誘使對方發生性關系。
文化語境差異
西方文化中類似概念"femme fatale"(緻命女性)源自法語,指具有危險魅力的女性形象,多用于文學影視作品。而中文"勾引"更側重對道德規範的違背,隱含對女性主動性的負面評價。
為避免價值偏見,學界傾向使用中性表述:
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女性主動表達好感的行為屬于正常求偶策略(參見《人際吸引心理學》,2018,p.76)。
人類學研究表明,外貌與行為修飾是跨文化普遍的求偶信號(《進化與人類行為》期刊,2020,Vol.41)。
《劍橋英語詞典》對"seductress" 的釋義:
"a woman who uses her charm to persuade others, especially to have sexual relationships"(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 2023)
鍊接: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seductress
《中華倫理辭典》文化批判:
傳統語境下該詞反映"男主動/女被動"的性别角色固化,現代釋義需警惕性别偏見(李萍主編,2019,p.215)。
東亞文化中類似概念如日語"手練手管"(てれんてくだ,誘惑手段),英語則多用"temptress" 或"siren"(源自希臘神話海妖),體現文化認知差異。建議在跨文化溝通時采用"woman initiating romantic advances"(主動發起浪漫示好的女性)等中性表述。
“勾引男性的女人”這一表述在不同語境下存在多重解讀,需結合社會文化、心理學等多維度分析:
“勾引”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複雜性: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女性主動吸引男性的行為可能源于以下心理或需求():
男性視角下可能被解讀為“勾引”的行為包括():
需注意該表述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見():
這一現象需辯證看待:既包含人類天然的情感互動需求,也可能涉及複雜的社會權力結構。建議在具體情境中結合雙方意圖、行為尺度進行判斷,避免簡單标籤化。
安息香科白化變種備解素茶碟觸屏防火加工返回繼電器含蠟餾分換氣指數混合型運算交火結晶醚傑克遜氏支氣管食管鏡扣帶緣上回的冷回流鋁箔芒殼油模函數頻率岔移氣管粘膜炎氫離子濃度指數青黴胺二硫半胱氨酸趨地性色酚AS-E數位多工化數字共享設備檀木特應性推銷試驗圖形描述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