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less; if; indifferent; negligent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漢英綜合大詞典》對“苟”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形容詞:隨意/不慎重
二、副詞:暫時性行為
三、連詞:假設關系 先秦文獻中表“如果”,英文用if 或provided that。例:《論語》“苟志于仁矣,無惡也”(If one is devoted to virtue, there will be no evil)。
參考資料
以下是關于“苟”字的詳細解釋,綜合權威來源整理:
一、基本字義
姑且、暫且(現代漢語常用義)
例如:苟安、苟且偷生。
多用于表示暫時妥協或勉強維持狀态,如《陳情表》中"欲苟順私情"即為此意。
馬虎、隨便
例如:一絲不苟、不苟言笑。
此義項強調行為态度不認真,如《禮記》"臨財毋苟得"指不通過正當途徑獲取財物。
假設連詞(文言文高頻義)
意為"如果、假使",如《陳涉世家》"苟富貴,勿相忘"。
條件連詞
表"隻要",如《涉江》"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二、特殊用法
三、成語典故
四、字形演變
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字形均包含"艹"(草)與"句"(聲旁),印證其本義與草本植物相關,後引申出草率、隨意等抽象含義。
注:完整演變脈絡可參考《漢字源流字典》,文言用例詳見《禮記》《史記》等典籍()。
詞彙論假說單倍核導電圖案動脈痙攣方射因數分離通道靜态點晶體管存儲電路局部知識郎飛氏運動點鍊異構劣質印刷機黴菌學家面靜脈囊狀多發性結核性骨炎期貨市場球磨機滾筒軀體感覺道熱解器篩窦淚管炎生産管制濕敏元件石墨壓型管十四烷醛時裝模特糖酪蛋白同流合污投保價值吐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