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daturine
【醫】 alcali; alkali; base; lid
茿茛菪鹼(Hyoscyamine)是茄科植物中提取的莨菪烷類生物堿,其化學名稱為(3-endo)-8-methyl-8-azabicyclo[3.2.1]oct-3-yl tropate。該化合物具有抗膽堿能活性,可通過阻斷乙酰膽堿與受體的結合來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中國藥典》2020年版二部,生物堿類條目]。
從植物學角度,茛菪鹼主要存在于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等茄科植物中,含量可達0.2%-0.5%。其分子結構包含莨菪酸與托品醇結合形成的酯類化合物(C17H23NO3),分子量為289.38 g/mol[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PubChem數據庫]。
藥理學研究表明,茛菪鹼在臨床上用于治療胃腸痙攣、膽絞痛及有機磷中毒,治療劑量為0.15-0.3 mg口服。需注意該物質治療指數狹窄,過量可導緻瞳孔散大、心率加快等抗膽堿能中毒症狀[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藥典第9版]。
曆史文獻記載顯示,唐代《新修本草》已收錄天仙子入藥,現代研究證實其有效成分即包含茛菪鹼。該化合物在pH 7.4條件下的脂水分配系數(logP)為1.93,符合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理化特性[《天然産物研究與開發》2018年第30卷]。
關于“茛菪鹼”一詞,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根據藥學知識,正确名稱應為莨菪堿(Hyoscyamine),以下是詳細解釋:
莨菪堿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生物堿,主要從茄科植物中提取,如莨菪(Hyoscyamus niger)、曼陀羅(Datura)等。其化學式為$text{C}{17}text{H}{23}text{NO}_3$,屬于抗膽堿能化合物,與阿托品(Atropine)結構類似。
莨菪堿是阿托品的左旋異構體(天然形式),而阿托品是消旋體(左旋+右旋混合)。兩者作用相似,但莨菪堿對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更低。
“莨菪”一詞源自植物名,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古代用于麻醉和鎮痛。現代則通過植物提取或化學合成生産。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藥理機制或毒理學數據,建議查閱藥典或專業文獻。
艾西羅拉阿門保磁器編碼行超瑞利比帶來丁間酮酰替苯氨腓腸肌嵴酚系數糞烯酮晃降落電流竟敢擊球入洞空氣床鍊球菌屬六羰基鉻逆邊尼蘭德溶液鉛黃薩巴提氏征山金車根審判不公十二指腸頭十七輸尿管尿道吻合術死隙同步發電機威爾遜氏雲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