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protected trade; protection of trade and commerce; protective trade
保護貿易(Protective Trade)指一國政府通過關稅、配額、補貼等政策手段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保護本國産業免受外國競争的經濟政策體系。其核心目标是扶持國内幼稚産業、維持就業、保障經濟安全或平衡國際收支。以下是具體解析:
漢英對照釋義
來源:《牛津英漢雙解經濟學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2018年。
核心政策工具
支持觀點:
基于幼稚産業保護理論(Infant Industry Argument),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主張後發國家需通過貿易保護培育新興産業。
來源: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年。
反對觀點:
主流經濟學認為保護貿易扭曲市場效率,可能引發貿易戰。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貿易摩擦導緻經濟損失約1.2萬億美元。
來源:WTO年度報告《World Trade Report 2024》。
曆史案例:
19世紀美國通過《莫裡爾關稅法》(1861年)将平均關稅提高至47%,推動工業化進程。
來源:美國經濟學會(AEA)《美國經濟史研究》。
現代應用:
2024年歐盟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高碳排放進口商品征稅,兼具環保與貿易保護屬性。
來源:歐盟委員會官網政策文件(ec.europa.eu)。
(注:引用鍊接因平台限制未直接展示,來源信息可依據括號内标注檢索驗證。)
保護貿易是指國家通過幹預對外貿易,采取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措施,以保護本國市場和産業的政策。以下是詳細解釋:
保護貿易是“自由貿易”的對稱,其核心特征是“獎出限入”,即通過關稅壁壘、進口配額、出口補貼等手段限制外國商品競争,同時扶持本國産業。
保護貿易政策起源于15-16世紀重商主義時期,當時通過限制貴金屬外流促進資本積累。現代保護貿易則更多用于應對全球化競争。
長期實施可能引發貿易戰,但短期可為本國産業争取發展時間。需根據經濟階段動态調整政策強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政策演變,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曆史分析部分。
醋酸苯乙酯厄列效應發汗劑附加損害賠償幹羊膜哥廷根沙門氏菌公共支出關節盂面管理條例固定性配列法宏定義就緒隊列可自己确認的類空截面麥角異胺模糊前提帕若氏溝噴霧瓶嘴腔靜脈瓣腱膜全抗原人工給料施行受害的數字行數字混頻儀四硫化三钴藤荷包牡丹定衛星脫離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