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土是土壤學中的重要概念,指位于表層土壤(耕作層)以下的自然土層。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底土對應英文術語為"subsoil",特指未經人工擾動的原生土壤結構層。從地質學角度分析,底土通常由三個特征構成:
礦物組成:含有高比例原生礦物(如石英、長石)和次生黏土礦物(如伊利石、蒙脫石),該定義參照美國農業部《土壤調查手冊》的層級劃分标準。
生物活性:相比表土有機質含量顯著降低(通常低于1%),微生物活動減弱,該數據源自《中國土壤科學百科全書》微生物群落章節。
工程特性:在土木工程中,底土的承重能力和滲透系數是地基設計的關鍵參數,相關檢測标準見GB 50007-2011《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第4.2.3條。
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将底土劃分為B層(澱積層)和C層(母質層),這一分類體系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土壤資源報告》采用作為全球統一标準。
底土是土壤剖面中位于表土層和心土層之下的第三層土壤,具有以下特點:
位置與結構 位于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度,處于心土層下方,質地緊密且結構穩定。這一層受耕作、施肥等農業活動影響極小,被稱為"生土"或"死土"。
物質特性 底土層物質轉化緩慢,養分含量較低,但緊實的結構使其在保水保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在農業中能減少水分和養分向下流失。
其他領域釋義 在海洋法中,底土指領海範圍内海床以下的沉積層,屬于國家主權延伸區域。工程領域則關注其物理性質對地基穩定性的影響,如海底電纜鋪設需考慮底土抗沖刷能力。
與耕作層對比 不同于富含有機質的表土,底土因長期未受擾動,微生物活動微弱,需通過深耕等特殊措施才能改良利用。
可通過查看英文術語"subsoil"及相關詞彙,或參考了解工程應用案例。
采煤樹層流-湍流過渡腸下垂的床車唇翼滴定分析的多種緻敏防護-裝飾性電鍍鉻公司集團後衛護送運輸岬下腳結節杆菌苦艾萜鍊黴素顱小梁慢車目标電腦納塔耳氏法擰緊力矩普魯麥氏丸氣輕質餾出油料神經性營養障礙雙側槽裂鐵電性晶體韋茨巴赫标記維護檢測尾翼調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