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變的(thixotropic)是材料科學和流變學領域的重要術語,指物質在受到剪切力作用時黏度降低、流動性增強,而在靜止狀态下逐漸恢複原有黏度的特性。該現象最早由德國學者Peter Wolfgang Ostwald于1927年提出并命名,源自希臘語"thixis"(觸摸)和"tropos"(變化)的組合。
在工程應用中,觸變材料廣泛應用于3D打印油墨、塗料、鑽井泥漿等領域。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實驗室研究表明,含納米黏土的水基鑽井液在高速剪切時黏度下降40%,靜置30分鐘後恢複率達92%,這種特性可有效控制鑽井過程中的壓力波動。
英國皇家化學會《材料化學期刊》将觸變行為歸類為非牛頓流體中的時間依賴性流體,其數學表達式可通過Herschel-Bulkley模型描述: $$ tau = tau_0 + Kdot{gamma}^n - etafrac{ddot{gamma}}{dt} $$ 其中$tau$為剪切應力,$tau_0$為屈服應力,$K$為稠度系數,$n$為流動指數。
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3219)将觸變指數作為評估材料觸變性的核心參數,要求測試需在恒溫25±0.1℃條件下,使用錐闆流變儀進行三段式剪切速率掃描。
觸變性(thixotropy)是指某些物質在受到外力(如剪切、攪拌或振動)時,其黏度或稠度發生可逆性變化的現象。以下是綜合多個領域對該概念的解釋:
基本特性
觸變性表現為:物質在靜止時形成凝膠狀結構(高黏度),但受外力作用後結構破壞,黏度降低;當外力停止,結構逐漸恢複,黏度回升。例如,塗料施工時變稀易塗抹,靜置後又恢複黏稠。
術語來源
該現象由弗羅因德利希(H.M.F. Freundlich)于1928年發現,被稱為“一觸即變”的性質,也稱為“搖變”。
材料工業
土木工程
總結來看,觸變性是物質對外力響應的動态平衡過程,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産與地質工程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觸變模型或測量方法,可參考知網空間及道客巴巴的文獻綜述。
成形力檔案存放大型化工廠地美炔酮範圍檢查分壓網絡固定式空氣壓縮機股外側區海嘯黃道帶磺酸基柳酸加速折舊率結構工程師記錄電路頸髓硬化近中斜面肌性睑内翻開綠燈空氣油壓增壓回路拉丁方流管苗勒氏手術皮質性失語曲絲鑷舌帶系剩餘動産的遺贈審計軌迹滲量說明子程式特魯頓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