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febris semitertiana; semitertian malaria
"半間日瘧"是瘧疾分類中的非标準術語,在醫學文獻中通常指代由Plasmodium ovale(卵形瘧原蟲)引起的瘧疾類型。該名稱源于其部分生物學特性與Plasmodium vivax(間日瘧原蟲)相似,但存在顯著差異的病理特征。
從病原學角度,卵形瘧原蟲的紅細胞内發育周期約為49小時,介于間日瘧原蟲的48小時周期與三日瘧原蟲的72小時周期之間。其休眠體(hypnozoite)可在肝髒中長期潛伏,導緻數月甚至數年後複發,這一特性與間日瘧原蟲相似但基因表達模式不同(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報告,2023)。
臨床表現方面,患者會出現周期性發熱(每兩天一次)、寒戰、溶血性貧血等症狀。與間日瘧的主要區别在于:卵形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多呈現邊緣鋸齒狀變形,且地理分布主要局限在西非地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22年寄生蟲病專刊)。
診斷标準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需通過血塗片鏡檢确認特征性的"蕨狀"紅細胞形态,或采用PCR檢測特異性基因标記。治療方面推薦氯喹聯合伯氨喹療法,但需注意G6PD缺乏症患者的用藥禁忌(美國疾控中心瘧疾診療指南,2024年更新版)。
該術語的英文對應譯法在學術文獻中存在争議,《牛津熱帶醫學詞典》建議使用"ovale malaria"作為規範譯名,而《道蘭氏醫學詞典》則保留"semi-tertian malaria"作為曆史術語标注。當前國際醫學界更傾向于使用"Plasmodium ovale malaria"這一病原體-疾病聯合命名法(柳葉刀傳染病學分冊,2023年命名法綜述)。
關于“半間日瘧”這一術語,目前公開可查的中西醫文獻及權威資料中均未發現相關定義或解釋。以下結合瘧疾分類和現有資料為您提供分析:
瘧疾的常規分類
瘧疾根據緻病瘧原蟲種類,主要分為四類:
可能存在的誤解
“半間日瘧”可能是以下情況的誤稱:
建議
若該詞來源于特定文獻,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如需了解瘧疾詳細分類及症狀,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或疾控中心發布的指南。
建議用戶核實術語準确性,并優先使用國際公認的瘧疾分類表述。
蓖麻油酸鈉財務年度穿流效應磁泡消除等當點電勢砥石結晶對偶律非法終結符腹部諸肌光譜輻射亮度因數合成膠粘劑宏生成程式互補替換規則紀律克拉維普林肋間後靜脈流體質點毛細管沖洗命令處理能量浪費膿膜破壞協定傾斜移動砷玻璃手動鍵受管投資公司雙氫氯噻雙色比色計特别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