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表起始地址英文解釋翻譯、段表起始地址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segment table origin; STO
分詞翻譯:
段表的英語翻譯:
【計】 segment table; SGT; ST
起始地址的英語翻譯:
【計】 start address; starting address
專業解析
在計算機體系結構中,段表起始地址(英文:Segment Table Base Address 或Segment Descriptor Table Base Address)是内存管理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特指存儲段描述符表(Segment Descriptor Table)的物理内存起始位置。該地址是CPU進行内存分段管理的關鍵寄存器值。
以下是詳細解釋:
-
術語定義與作用:
- 段表(Segment Table / Segment Descriptor Table):一種存儲在内存中的數據結構,包含多個段描述符(Segment Descriptor)。每個段描述符定義了内存中一個邏輯段(如代碼段、數據段、堆棧段)的屬性,包括其基地址(Base Address)、段界限(Limit,即段的大小)、訪問權限(如可讀、可寫、可執行)和特權級等關鍵信息。
- 起始地址(Base Address):指這個段描述符表在物理内存中開始存放的位置。它是一個物理内存地址。
- 段表起始地址:因此,段表起始地址就是整個段描述符表在物理内存中的首地址。CPU需要知道這個地址才能定位并訪問段表中的描述符條目。
-
工作原理:
當程式訪問一個内存地址(邏輯地址)時,CPU首先根據該地址的段選擇子(Segment Selector,通常存儲在段寄存器如CS, DS, SS等中)來索引段表。段選擇子包含一個索引值(Index),指向段表中的特定描述符條目。
- CPU通過全局描述符表寄存器(GDTR)或局部描述符表寄存器(LDTR)中存儲的段表起始地址,找到段表在物理内存中的位置。
- 然後,CPU使用段選擇子中的索引值(Index),從段表的起始地址開始,計算出目标段描述符條目的具體物理地址(段表起始地址 + 索引 * 描述符大小)。
- 讀取到目标段描述符後,CPU從中獲取該段的基地址(Base)、界限(Limit)和屬性(Attributes)。
- 最後,CPU将邏輯地址中的偏移量(Offset)與該段的基地址相加,得到最終的線性地址(Linear Address)。如果未啟用分頁機制,此線性地址即為物理地址;如果啟用了分頁,則還需經過分頁轉換才能得到物理地址。
-
硬件實現:
在x86架構中,GDTR(Global Descriptor Table Register)寄存器專門用于存儲全局描述符表(GDT)的起始地址(32位下是32位基址+16位界限,64位下是64位基址+16位界限)。LDTR(Local Descriptor Table Register)則存儲當前任務的局部描述符表(LDT)的起始地址(通過一個段選擇子間接指向LDT的基址和界限)。操作系統在初始化或任務切換時負責設置這些寄存器的值。
引用參考來源:
- Intel® 64 and IA-32 Architectures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 Volume 3A: System Programming Guide, Part 1:該手冊是x86架構内存管理(包括分段機制)的權威文檔,詳細定義了段描述符表、GDTR/LDTR寄存器以及地址轉換過程。
- Operating Systems: Three Easy Pieces (Arpaci-Dusseau, Remzi H.; Arpaci-Dusseau, Andrea C.):這本廣受好評的操作系統教材在其關于虛拟化的章節中清晰地解釋了分段機制的原理和段表的作用。
- Linux Kernel Documentation: x86 Memory Management:Linux内核文檔提供了操作系統如何實際利用x86分段機制(盡管現代Linux主要使用分頁)的實踐視角。
-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衆多關于計算機體系結構和内存管理的研究論文發表在此期刊上,為理解分段機制的設計和演變提供了學術背景。
- ACM Computing Surveys: 該期刊的綜述文章常涵蓋内存管理技術的發展,包括分段的曆史和原理。
網絡擴展解釋
段表起始地址是操作系統内存管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用于分段存儲管理機制。以下是對其含義和作用的詳細解釋:
定義
段表起始地址指段表在内存中的首個存儲位置。每個進程擁有獨立的段表,該地址是區分不同進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核心作用
-
地址轉換基礎
與段表寄存器配合使用,通過邏輯地址中的段號定位段表項,獲取對應段在内存的基址和長度。例如:
$$物理地址 = 段基址 + 段内偏移量$$
-
越界檢查依據
系統會将段號與段表長度比較,若段號超出段表長度範圍則觸發越界保護。
-
進程隔離保障
不同進程的段表起始地址不同,确保内存訪問空間相互獨立。
技術實現特點
- 存儲位置:通常存放在CPU的段表寄存器中(如Intel架構的GDTR/LDTR)
- 硬件加速:現代CPU通過專用寄存器緩存段表信息,提升地址轉換速度
- 動态更新:進程切換時由操作系統更新段表寄存器内容
關聯概念對比
術語 |
定義 |
與段表起始地址關系 |
段基址 |
單個段在内存的起始位置 |
通過段表起始地址查表獲得 |
段表長度 |
段表中表項總數 |
共同存儲在段表寄存器中用于越界檢查 |
物理地址 |
數據在内存的實際位置 |
由段基址與偏移量計算獲得 |
注:在8086等早期架構中,段地址計算需左移4位(相當于×16)再與偏移地址相加,但現代分段機制已不再采用此方式。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保留溫度不道德合同醋酸苄酯電離系數二碘水楊酸鈉輔助程式工藝過程枸橼酸哌嗪骨結合的海灣渣油加氫脫硫法合適堿中和塔膠束間反應悸動的均方模聚酰胺6纜蘭格氏溶液慢性過敏性尿道導管檸檬酸鉛排卵齡盤爐氣溶膠丘腦中間腹側核梢孔檢波器設計證明測試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松弛下垂的韋爾讷伊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