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多序岩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是豆科岩黃芪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藥用價值。以下為專業漢英詞典視角的解析:
1. 中文名與拉丁學名
中文正名為"多序岩黃芪",别稱"紅芪",拉丁學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由奧地利植物學家Heinrich von Handel-Mazzetti于1933年命名。
2. 形态特征
• 根:圓柱形,表皮棕紅色,斷面黃白色
• 莖:直立,高100-120厘米,具縱棱
• 葉:奇數羽狀複葉,小葉7-21枚,橢圓形
• 花:蝶形花冠,紫紅色,總狀花序
• 果:莢果串珠狀,具3-5節
3. 分布與生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甘肅、四川、青海等省區海拔1200-3000米的山坡草地及灌叢中。
4. 藥用價值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為法定藥材,其幹燥根入藥,主要含: • 黃酮類化合物:芒柄花素、毛蕊異黃酮
• 多糖類:HPS-1B23等免疫活性成分
• 氨基酸:含1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中的7種
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等功效,現代藥理學證實其具有抗氧化、抗疲勞及免疫調節作用。
5. 英文對應術語
國際植物命名采用"Manyinflorescenced Sweetvetch",在《中國藥典》英譯本中規範為"Radix Hedysari"作為藥材名稱。
多序岩黃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黃芪(學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幹燥根,其名稱和特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多序岩黃芪是一種常綠小灌木,根系發達,根莖橫生,嫩芽呈紅色。其幹燥根呈圓柱形,少有分枝,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外皮易脫落,剝落處呈淡黃色。斷面纖維性,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
作為中藥材,多序岩黃芪的根被稱為“紅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物質和三萜類化合物,具有以下功效:
多序岩黃芪在中醫藥中常被稱為紅芪,其他别名包括岩黃芪、黑芪等。它與普通黃芪(如膜莢黃芪、蒙古黃芪)同屬補氣類藥材,但屬于不同的植物種()。
傳統炮制方法為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須根和根頭後曬幹。其根常與其他藥材(如黨參、甘草)配伍使用,或經蜜炙增強補益作用()。
以上信息綜合了植物學特征、藥用功效及傳統應用,如需進一步了解炮制工藝或具體方劑,可參考相關權威文獻。
安定性穩定白垩闆岩百裡酚磺酸剝脫細胞診斷學表達式過程表大小濱部分校正規則串級電路磁力偶緞的泛光浮力液面指示器海灘裝行動迅速的膠結劑晶棱急性主動脈炎劇擾四爪螨可樂果幹子葉可驅逐的眶突鍊終止劑林德曼氏玻璃麥角鹼酸拟人機器人屏極電容石油磺酸皂特性基停用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