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
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是豆科岩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以下为专业汉英词典视角的解析:
1. 中文名与拉丁学名
中文正名为"多序岩黄芪",别称"红芪",拉丁学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由奥地利植物学家Heinrich von Handel-Mazzetti于1933年命名。
2. 形态特征
• 根:圆柱形,表皮棕红色,断面黄白色
• 茎:直立,高100-120厘米,具纵棱
• 叶: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21枚,椭圆形
• 花:蝶形花冠,紫红色,总状花序
• 果:荚果串珠状,具3-5节
3. 分布与生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甘肃、四川、青海等省区海拔1200-3000米的山坡草地及灌丛中。
4. 药用价值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为法定药材,其干燥根入药,主要含: • 黄酮类化合物: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
• 多糖类:HPS-1B23等免疫活性成分
• 氨基酸:含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的7种
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疲劳及免疫调节作用。
5. 英文对应术语
国际植物命名采用"Manyinflorescenced Sweetvetch",在《中国药典》英译本中规范为"Radix Hedysari"作为药材名称。
多序岩黄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学名: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其名称和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多序岩黄芪是一种常绿小灌木,根系发达,根茎横生,嫩芽呈红色。其干燥根呈圆柱形,少有分枝,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易脱落,剥落处呈淡黄色。断面纤维性,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
作为中药材,多序岩黄芪的根被称为“红芪”,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物质和三萜类化合物,具有以下功效:
多序岩黄芪在中医药中常被称为红芪,其他别名包括岩黄芪、黑芪等。它与普通黄芪(如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同属补气类药材,但属于不同的植物种()。
传统炮制方法为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须根和根头后晒干。其根常与其他药材(如党参、甘草)配伍使用,或经蜜炙增强补益作用()。
以上信息综合了植物学特征、药用功效及传统应用,如需进一步了解炮制工艺或具体方剂,可参考相关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