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氏白蛉英文解釋翻譯、宓氏白蛉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Phlebotomus migonei
分詞翻譯: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白蛉的英語翻譯:
【醫】 owl midge; phlebotomus fly; sand fly; sandfly
專業解析
宓氏白蛉(Mì shì bái líng) 是白蛉科(Phlebotominae)中的一種吸血昆蟲,其學名為 Phlebotomus major wui(或依據不同分類系統可能有其他學名)。以下是該術語的詳細解釋:
-
學名釋義:
- 宓氏 (Mì shì): 指中國著名醫學寄生蟲學家宓錫純(1901-1975)。該物種以他的姓氏命名,以表彰他在中國白蛉研究和黑熱病防治方面的傑出貢獻。這是生物分類學中紀念發現者或重要研究者的常見做法。
- 白蛉 (bái líng): 中文通用名,指一類小型、多毛、善跳躍的吸血昆蟲,屬于雙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的白蛉亞科(Phlebotominae)。英文對應為"sand fly" 或更特指為"phlebotomine sand fly"。注意英文中的 "sand fly" 在不同地區可能指不同的昆蟲類群,但在醫學昆蟲學語境下,通常特指傳播利什曼病的白蛉亞科昆蟲。
-
物種特征與分布:
- 宓氏白蛉主要分布于中國,特别是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黑熱病(内髒利什曼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
- 成蟲體型微小(約1.5-3.5毫米),體色灰黃或淺灰,全身密布細毛。具有長喙,雌蟲吸血(主要吸食人或哺乳動物的血液),雄蟲吸食植物汁液。
- 幼蟲孳生于土壤富含有機質、陰暗潮濕且疏松的環境中,如洞穴、牆縫、畜舍、窯洞等。
-
醫學重要性:
- 宓氏白蛉是内髒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在中國俗稱“黑熱病”(Kala-azar)的重要傳播媒介。它通過叮咬将病原體——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傳播給人類。
- 該病曾在中國部分地區廣泛流行,對人民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宓氏白蛉的生态習性、分布以及與疾病傳播的關系,是中國成功控制和基本消滅黑熱病的關鍵研究對象之一。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該機構在昆蟲分類學、區系調查及醫學昆蟲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積累。《中國動物志》等相關權威著作對宓氏白蛉的分類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有詳細記載。
- 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學會 (ASTMH) 期刊: 如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等期刊,經常刊載關于全球範圍内利什曼病及其媒介(包括各種白蛉物種)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流行病學調查,涵蓋傳播生态學、媒介控制等内容。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WHO 發布有關被忽視的熱帶病(包括利什曼病)的官方文件、技術報告和媒介控制指南,其中會涉及重要媒介物種的信息及其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其網站提供全球疾病負擔和防控策略的權威信息。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 該機構在中國寄生蟲病(包括黑熱病)的監測、防控、研究及曆史資料整理方面是核心權威機構,保存有關于宓氏白蛉生物學、生态學及其在疾病傳播中作用的關鍵研究數據和報告。
命名背景補充:
宓氏白蛉的命名是為了紀念中國傑出的醫學昆蟲學家宓錫純教授。他在20世紀30年代(1936-1938年間)在華北地區進行黑熱病調查研究時,首次發現并确認了這種白蛉是當地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後續的防控工作奠定了科學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
“宓氏白蛉”是一種醫學相關的昆蟲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
學名與分類
其英文名稱為 Phlebotomus migonei,屬于雙翅目白蛉科(Phlebotomidae),是白蛉屬(Phlebotomus)中的一種。
-
形态特征
白蛉體型較小,類似蚊但更纖細,體色通常為黃白色或淺灰色,體表覆蓋許多長毛。
-
習性與危害
- 雌性宓氏白蛉以人畜血液為食,是疾病傳播媒介,可能傳播黑熱病、白蛉熱等疾病。
- 雄性則主要吸食植物汁液,不具直接危害性。
-
命名來源
“宓氏”可能源于拉丁學名中的種加詞“migonei”,通常用于紀念某位研究者或分類貢獻者,但具體人物信息需進一步考證。
如需更詳細的生物學特性或疾病傳播機制,建議查閱醫學昆蟲學相關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奧硝唑八進制格式補碼地址操作員應答字段超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程式管理器丁字氣管插管堆積密度酚噻嗪附加工資瓜葛固體激光器甲基熊果苷交叉加算交互粘染計策精讀類屬型定義連續幹燥爐臍疝缺少法律谘詢熔帶入鄉隨俗乳汁狀上切牙窩雙層比色計台帳特别費用同面醛瓦特小時需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