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氏白蛉英文解释翻译、宓氏白蛉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Phlebotomus migonei
分词翻译: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白蛉的英语翻译:
【医】 owl midge; phlebotomus fly; sand fly; sandfly
专业解析
宓氏白蛉(Mì shì bái líng) 是白蛉科(Phlebotominae)中的一种吸血昆虫,其学名为 Phlebotomus major wui(或依据不同分类系统可能有其他学名)。以下是该术语的详细解释:
-
学名释义:
- 宓氏 (Mì shì): 指中国著名医学寄生虫学家宓锡纯(1901-1975)。该物种以他的姓氏命名,以表彰他在中国白蛉研究和黑热病防治方面的杰出贡献。这是生物分类学中纪念发现者或重要研究者的常见做法。
- 白蛉 (bái líng): 中文通用名,指一类小型、多毛、善跳跃的吸血昆虫,属于双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的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英文对应为"sand fly" 或更特指为"phlebotomine sand fly"。注意英文中的 "sand fly" 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昆虫类群,但在医学昆虫学语境下,通常特指传播利什曼病的白蛉亚科昆虫。
-
物种特征与分布:
- 宓氏白蛉主要分布于中国,特别是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 成虫体型微小(约1.5-3.5毫米),体色灰黄或浅灰,全身密布细毛。具有长喙,雌虫吸血(主要吸食人或哺乳动物的血液),雄虫吸食植物汁液。
- 幼虫孳生于土壤富含有机质、阴暗潮湿且疏松的环境中,如洞穴、墙缝、畜舍、窑洞等。
-
医学重要性:
- 宓氏白蛉是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在中国俗称“黑热病”(Kala-azar)的重要传播媒介。它通过叮咬将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传播给人类。
- 该病曾在中国部分地区广泛流行,对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宓氏白蛉的生态习性、分布以及与疾病传播的关系,是中国成功控制和基本消灭黑热病的关键研究对象之一。
权威参考资料来源: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该机构在昆虫分类学、区系调查及医学昆虫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积累。《中国动物志》等相关权威著作对宓氏白蛉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有详细记载。
- 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学会 (ASTMH) 期刊: 如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等期刊,经常刊载关于全球范围内利什曼病及其媒介(包括各种白蛉物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流行病学调查,涵盖传播生态学、媒介控制等内容。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WHO 发布有关被忽视的热带病(包括利什曼病)的官方文件、技术报告和媒介控制指南,其中会涉及重要媒介物种的信息及其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其网站提供全球疾病负担和防控策略的权威信息。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该机构在中国寄生虫病(包括黑热病)的监测、防控、研究及历史资料整理方面是核心权威机构,保存有关于宓氏白蛉生物学、生态学及其在疾病传播中作用的关键研究数据和报告。
命名背景补充:
宓氏白蛉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国杰出的医学昆虫学家宓锡纯教授。他在20世纪30年代(1936-1938年间)在华北地区进行黑热病调查研究时,首次发现并确认了这种白蛉是当地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后续的防控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宓氏白蛉”是一种医学相关的昆虫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
学名与分类
其英文名称为 Phlebotomus migonei,属于双翅目白蛉科(Phlebotomidae),是白蛉属(Phlebotomus)中的一种。
-
形态特征
白蛉体型较小,类似蚊但更纤细,体色通常为黄白色或浅灰色,体表覆盖许多长毛。
-
习性与危害
- 雌性宓氏白蛉以人畜血液为食,是疾病传播媒介,可能传播黑热病、白蛉热等疾病。
- 雄性则主要吸食植物汁液,不具直接危害性。
-
命名来源
“宓氏”可能源于拉丁学名中的种加词“migonei”,通常用于纪念某位研究者或分类贡献者,但具体人物信息需进一步考证。
如需更详细的生物学特性或疾病传播机制,建议查阅医学昆虫学相关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办公室自动化系统被继承的不动产部分字等级原则点估计多形细胞刚沙纸公司及行政成本工作选择电路国际道德混凝土混合机监视权接触齿动结伙妨碍他人行动经费存款静力性幼稚型季碳原子寄销出口保险立竿见影磷钙土铝砂麦迪加霉素尿生殖中枢佩雷尼氏溶液髂腰韧带实际计数守岁输出开关微生物显微镜微体系结构